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来源: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来源: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

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乙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 (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

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乙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

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来源:2020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

强化了经济控制

C.

开通了丝路贸易

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来源: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Ⅲ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

铸铁技术的进步

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的不同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Ⅲ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Ⅱ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来源:202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

来源:2020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同或有卖洗面水、腹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来源:2020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起源于古代的陆海丝绸之路。《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大秦,即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西亚在陆上丝绸之路中地位重要
B.罗马共和国与东汉帝国并峙东西
C.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D.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