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初中历史

【国家实力博弈】
目前钓鱼岛主权之争使得中日关系更加紧张,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4月23日又有多达168名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安倍首相发表“日本殖民侵略定义未定”等言论,称参拜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
材料二 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作榜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
——外交部长王毅回答有关“如何走出中日关系僵局”问题时如是说
(1)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是怎样的?2014年的中日关系僵局是由谁怎样造成的?
(2)1894年中日之间有什么历史事件?结果如何?
(3)外交部长王毅为什么说2014更不是1894,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三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23日抵达日本,抵日前,奥巴马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书面专访时指出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这也是美国总统首次对此做明确表示。中方表示坚决反对。
——摘编自2014年4月23日《凤凰网》
(4)中日关系跌到最低点,中日矛盾的背后,总看到美国的影子。请你就如何处理好中美、中日之间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辛亥革命》
材料二  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爆发卢沟桥。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爱国将士勇激战,重大胜利台儿庄。深入敌后打游击,日军闻风胆皆丧。百团大战显神功,中共七大道路通,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
材料三   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于南京大屠杀,他们认为:“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述“东方小国”对中国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此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哪一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重大胜利?面对日军侵略,中国人民是怎样团结抗战,同仇敌忾的?
(3)“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如何使中日关系友好、正常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的主要内客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材料三   面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四  1904年8月,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的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变为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1)材料一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出该条约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该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是在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条约?该条约签订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描述的“维新之路”指的是哪一历史事实?该历史事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是如何推翻满清政府的?此次革命对中国有何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9分)
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
材料一   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从此开始。
材料二   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   永远的历史警示——死难同胞300000人!下图一: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材料四   定格的历史一页——上图二:中华民国三十八年4月23日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呈现的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请把它们选出,并按材料序号写出这些历史事件的名称。
(2)请选取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历史艰难行进的过程中,总有几页与战争相伴。仔细观察以下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如果把战争临时归类到“政治领域”,那么上述有两幅图片应该属于“经济领域”。请写出序号:              ,并写出这两次事件分别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2)图片D的场景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图片E事件发生后不久,该国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件?图片I与某一场战争有关,请写出名称。
(3)结合材料与所学,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来,国际空难频发,马航MH370事件尤为瞩目,其背后,又是一场暗流涌动的大国政治博弈。
材料一:英国航空调查局:马航坠毁MH370疑为“独狼”恐怖袭击
——京华时报
材料二: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受到中国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马航MH370的失联又使得中国在科技实力方面受到种种的质疑,而这种质疑无疑将对美国的领袖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中华网
(1)飞机在20世纪成为人们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哪国人率先取得突破?其机械动力来源是什么?
(2)材料一中英国猜测马航MH370失联是由于遭受恐怖袭击,近现代史上哪一次恐怖袭击事件点燃了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3) 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领袖地位”确立于何时?此后美国政府确立了怎样的全球战略?该全球战略在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4)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在经济上遭到那两股力量的挑战?
(5)综合上述材料,一个大国或“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其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被打破。20世纪世界格局出现过三次大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材料二: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三: (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最终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2)材料二中“刚刚开始的战争”指的是什么?它导致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的这个世界政治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
(3)请指出右图“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了当今世界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格局?
(4)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中国应怎样做才能占据有利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战争是两个强盗般的大国集团为了瓜分殖民地,力了奴役其他民族,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上的有利地位和特权而进行的战争……英国和法国现在进行战争是为了掠夺德国,夺取德国的殖民地……德国进行战争是为了抢夺英国、比利时和法国的殖民地。俄国沙皇进行掠夺战争,目的在于占领加里西亚,夺取土耳其的土地,奴役波斯等国……  
——列宁《反战宣言》(1915年)
材料二 我们已经研究并且决定了三个同盟国最后击败共同敌人的军事计划……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不能再扰乱世界和平……我们决定尽快同我们的盟邦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材料三

项目名称
参战国(个)
卷入人口(亿)
参战人员(亿)
伤亡人员(亿)
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
一战
30多
15
0.7
0.3
1805
二战
60多
20
1.1
1.9
40000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个强盗般的大国集团“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推断,它应是哪次重要国际会议的内容?材料二中的“国际组织”具体指什么?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请用一句话加以概述。
(4)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团结”是一种艺术,“团结”并不是简单地、毫无规则地组成一个团体、集团或组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团结合作”主题的探究活动。(共12分)


步骤一 回顾历史——了解国际关系中的不正当合作
(1)观察图一、二的世界形势,简要回答两图反映的不正当合作对世界产生的共同影响。
步骤二 史海寻贝——认识国际关系中的正当合作
(2)在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和危机时,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能有效地化解危机。请你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
步骤三 知彼知己——知道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合作”
(3)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为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请你列举2001年以来我国外交事业上能充分体现“团结合作”精神的事例。
步骤四 总结反思——理解现实中合作的艺术
(4)“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确选择”,现在中美两国都分别加入了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试举一例说明。
(5)当今世界格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破坏和不利于团结合作的因素,为了国际关系的和谐,你认为世界各国的合作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梦”无疑是时下中国热词,它凝聚着各方共识,砥砺国人前行。“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工业化强国之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富强之梦】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帝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摘自《复兴之路》
材料三 【建国之梦】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材料四  【独立之梦】
“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起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五  【复兴之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一的思想变成材料二的实践是由哪个派别来实施的?材料二提到的“军事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是哪一个?
(3)结合材料三指出毛泽东为实现“建国之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2分)
(4)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具体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5)你认为,中国人民应该怎样才能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以西班牙、美国、日本等九个世界性大国兴衰为题材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好评与思考。某校九年级一班同学观看后以“美国的发展之路”为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步骤一:回望历史,研究美国
(1)美国独立战争中哪一文件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主要领导人是谁?在美国多次进行的“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评选中,林肯均居榜首。请说出林肯在美国人心中享有如此崇高地位的原因。
(2)美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为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
步骤二:反思历史,关注世界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因何事件被卷入战争的?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二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通过对美国发展之路的探究,你认为能带给世界其他国家哪些方面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序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   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5)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2年11月23日下午,韩国和朝鲜在西部海域存在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发生交火,朝鲜向“北方界线”韩方一侧的延坪岛发射100多枚炮弹,韩方则向朝鲜回击80余枚炮弹。
材料二:

图一: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越两国在北部湾问题上达成协议。
图二:中国呼吁重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努力化解朝鲜和韩国的冲突。
图三: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图四:美国与日本联合进行争夺钓鱼岛的军事演习,中国对美国的的行径表示强烈反对。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双方交火的敏感地区,20世纪50年代中美曾在此进行了一次殊死较量,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历史事件较量的结果对当时中国有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我国政府的四种做法,对维护世界和平分别有何借鉴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7分)2013年6月7日至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为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释放了积极信号。近代以来,中美关系错综复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史料再现】 

时间
史料再现
史实回顾
1900年
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1912年
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政权完全就是美国三权分立的翻版,设立总统、议会、各部,颁布宪法,整个体系基本上时原版照抄
 

 
(1) 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复杂而纠结,有遭受美国侵略的痛苦,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
效仿。结合题中史料,写出“痛苦”与“效仿”相对应的史实。(2分)
(2)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美两国之间有合作也有对抗。请列举中美合作事例一例。(1分)
【局势分析】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
材料二  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3) 材料二中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1分)此后,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两国何时正式建交?(具体到年月日)(1分)
(4) 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从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新闻链接】

2001年4月1日,美国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城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
2001年12月27题,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
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
心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

 
(5) 你认为今后应该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60年代,在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俄、日三国相继进行了社会改革,但中外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战争和国内革命使这个僵化的帝国终于出现一丝松动的迹象。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在刚从叛乱者手中夺取过来的安庆,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又称二一九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民,不能随意干涉农民的生活。农奴在获得 “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材料三

材料四  “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温家宝答记者问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中、俄、日三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日本政府当时所采取的多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最能体现该事件性质的内容。
(4)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日社会改革的共同影响。
(5)结合材料三温总理的讲话,谈一谈你对当前中国改革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