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会往者……之不宁(贵族干政),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图片说明: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量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什么社会变革?其变革的思想源自诸子百家哪一家?试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概括变革的时代背景。
(2)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比较材料一、二,引用材料原话指出该变革前后秦国在诸侯列国中的地位变化。
(3)从史料类别而言,指出材料三与其它材料的属性差异。
(4)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请你依据这个标准判断上述变革是否成功,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依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
(2)在这一制度下,最高等级是谁?最低等级是谁?
(3)什么人可能成为诸侯?诸侯要履行什么义务?
(4)春秋时期,展开争霸的是哪个等级的人?
战国时期,开展“百家争鸣”的主要是哪个等级的人?
(5)这一制度在西周时有何作用?
下列有关齐桓公称霸条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经济上:东方大国,经济富庶 |
B.政治上: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
C.外交上: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
D.军事上:城濮之战,成就霸业 |
《三字经》中的“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的“七雄”指的是
A.齐、楚、秦、燕、赵、魏、韩 | B.楚、秦、赵、宋、魏、齐、韩 |
C.晋、楚、齐、韩、赵、燕、魏 | D.魏、吴、燕、赵、楚、秦、韩 |
被认为是战国中期规模最大,战况空前且影响深远的一场战役,是战国争霸之军事史上的转折点。有诗为证“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这场战役是
A.长平之战 | B.桂陵之战 | C.马陵之战 | D.郢之战 |
齐门建在苏州的城北护城河边。相传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这段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秦灭六国 | B.楚汉相争 |
C.武王伐纣 | D.春秋争霸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