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之治: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材料反映了他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2分)
人才选拔: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2)依据材料及所掌握的知识归纳出科举制的特点。(写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技术创新:
(3)材料中精美的画面,选自哪一经卷?此经卷在当时采用了什么印刷技术?(2分)
和同一家: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亲自到青海迎娶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娶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4)吐蕃人是今天的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她对吐蕃有什么贡献?(5分)
中外交往:据记载,公元630年—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重用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留学僧曾昱、灵云惠云等人,依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在日本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以“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军事体制和以唐律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5)以下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划“×”;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划“○”。
①大化改新前,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到中国。 ( )
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建筑、雕塑等技术。 ( )
③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 )
④日本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 )
⑤中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 )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是哪位皇帝所说的话?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举出“水能覆舟”的一个例子。
(3)材料二描写的是怎样的社会景象?出现在哪个皇帝统治前期。
(4)材料一、二中涉及的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在历史上分别被称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统治时期会出现盛世的局面呢?(试说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列:
材料一:综观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兴衰治乱周而复始,不外乎两种结局:一种是统治者励精图治,吏治清廉,使国家呈现出治世和盛世的繁荣景象;另一种是统治者沉湎享乐,吏治腐败,使国家呈现出乱世和衰世的败落景象。两种结局诱因多样,究其一点,即吏治清廉和吏治腐败。吏治清廉则开创文治武功彪炳于千秋的治世与盛世,吏治腐败则导致人亡政息遗臭于万年的乱世与衰世。政治清明吏治清廉:治世盛世的奠基石翻阅史书,纵观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上曾闪耀于一时,被许多史学家称之为治世和盛世,它们在历史舞台上虽各领风骚,各具异彩,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但其缔造者遵循的规律和进行的治国实践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历史上治世、盛世的形成,是由众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政策长期综合运用的结果。但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终还要由执政者群体———皇帝及其辅佐大臣们在一个吏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去推行、去实践。
——中国古代治世、盛世与乱世、衰世的现代启示《廉政大视野》
材料二:从乾隆后期起,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乾隆6次下江南,共花费7000万两白银。乾隆宠臣和绅当政20多年,积聚了惊人的财富。乾隆死后,嘉庆帝抄和绅的家,估计他的财产相当于清朝10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当时的民谚说:“和绅跌到,嘉庆吃饱。”与清朝统治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世界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中国社会面临严重外部危机。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认为盛世和乱世两种结局的主要诱因是什么?举出古代史上的三个“盛世”名称。
(2)材料一认为“盛世”其缔造者遵循的规律和进行的治国实践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请你以唐朝为例简析这些相似之处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二简析清朝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社会面临的“外部危机”主要表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间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开元元年十月,姚崇在建议中说:"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员外等官,悉请停罢,可乎?"唐玄宗高兴地回答说:"肤素志也。"开元二年正月,玄宗下令从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刹史,又从都赞、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入为京官,进行交流,并规定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五月,玄宗一举罢免员外官、试官、检校官数千人。
--《旧唐书》
(1)长安城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点。从《唐长安城地图》看出: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表明其政治特点是:城内设有国子监、建有孔庙,表明其思想特点是:;对几个"坊"的描述可看出其社会经济特点是。
(2)选做题:以下两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
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朝兴盛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三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思此三,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怎样?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夙夜孜孜”、 “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这段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日:“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资治通鉴》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2分) 请说出他的哪句名言反映了他的这种看法?(1分)
答: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什么?(2分) 列举两位他在位时用的贤人。(2分)
答:
(3)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才,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人力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一说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关系。(3分)
答:
(4)评价古代帝王需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
答: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做奴隶。
(1)材料一出自商鞅变法。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地“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机构。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政府怎样的政策取向?其直接效果怎样?
材料三 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它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作庸 ……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 627 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628 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负担所采取的措施。(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材料四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 年的 400 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4)根据材料四回答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自身,则以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为要。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即位后,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摘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三:隋朝于581年建立、589年实现南北统一,唐朝建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
(1)材料一中的“贞观”是哪一位皇帝的年号?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些治国措施?
(2)根据材料二思考,唐玄宗采取哪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兴盛的主要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630),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景象?他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
材料二:“贞观时间所取得的成就——统一和强盛,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得到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评价女皇武则天的统治。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3)“开元”是哪一位皇帝的年号?根据材料三归纳“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不能照搬材料)。
探究题:11分
唐朝时,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造就出盛唐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
(1) 唐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什么政治制度?1分
(2) 唐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 举一例唐与少数民族友好相处的例子。1分
(3) 列举唐朝时出现的二个治世局面。 2分
(4) 写出唐朝最突出的文学形式 1分 举一例说明唐科技高度发展的例子 1分
(5) 这些盛况得益于唐朝实行的哪一种选官制度?1分
(6) 请你用一句话归纳概括唐朝的社会特点 2分
民生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压倒性的问题。中央将民生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建国纲领》
(2)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3)材料所述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罗斯福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 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翔实地记录了一些历史片段,反映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
(4)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请从表中任选一次变革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骆宾王(619~约687),今浙江义乌人, "初唐四杰"之一,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晚年他目睹武则天废帝夺权、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写下了义正词严、气势磅礴的《讨武曌檄》。
(1)骆宾王经历了古代哪一清明统治时期?请从不同角度分析出现这一清明时期的主要原因。
(2)骆宾王生活的朝代,文学、艺术非常繁荣。请各举一例说明。
(3)撰写《讨武曌檄》体现了骆宾王具有怎样的品格?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一个建立、发展到完善、衰亡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计6分)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四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据材料一,试概括其加强中央集权的一条措施。
据材料二,试概括主父偃建议的原因。
材料三反映唐朝中央实行了什么制度?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材料四: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代表,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认真审议和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有关法律文件,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这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最基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只须选做其中一题,1分)
(2)在近代追求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它们分别是什么事件?
(3)在材料三所反映的起义胜利后,法国和中国都颁布了纲领性的法律文件,文件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4)请从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结果两方面简要比较法国大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材料四表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种规定首次出现于哪部法律?
(6)直至今日,民主与法制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之奋斗的目标。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如何认识民主与法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
--选自《全彩中国史》
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资治通鉴》)。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与之同时的大食帝国的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
--选自《盛唐气象》
材料四: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第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①,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
注释:①伽(qié)蓝:佛寺
(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方面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