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 执政为民】
举国上下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基本内涵是为民、务实、清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古鉴今,唐朝时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局面。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这一思想?
(2)50年前,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有哪些?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你有何感悟?
读史有感。
【梦回盛世大唐】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绸之路,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唐朝时期重用很多人才,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承袭隋朝,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唐朝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异常繁盛,兼容并包,与周边各国交流频繁,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朝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重视人才,他们分别重用了哪些大臣?
(2)这三位帝王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列举出唐朝时期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共2分)
(4)请你举出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至少举出两项)(2分)
(5)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进,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扰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1)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材料二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被俘将领杨伯涛回忆:经过几十里的行程,……呈现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我当时就大为感慨,认为18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王弊书等《中共华中工委史略》
(2)据材料二,说说淮海战役获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役期间进行的另一场战略决战是什么?
材料三林肯的话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他说:"倘若没有黑人的支持,北方将无法取得胜利。"
-崔连仲等《世界通史》
(3)林肯政府当时颁布了什么法令获得了黑人的支持?材料三中的"胜利"是指哪场战争的胜利?
材料四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给苏维埃机关的信中写道: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
-人民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2)》
(4)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哪项具体措施解决了材料四中提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五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焦裕禄
(5)根据材料五,请你谈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向焦裕禄学习?
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应是
A.唐初北方无边患 | B.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 |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 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 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步辇图》(此图是唐代名画,描绘了松赞干布派出使者求娶文成公主的盛况)
请回答: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
(2)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历史上称她的统治是什么?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图作者是谁?《步辇图》中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的皇帝是谁?文成公主的和亲对汉藏两族的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 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 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历史上出现了各民族的分裂和统一,但是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
材料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末诗句
(1)唐太宗时期因为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而被各民族共同尊为“天可汗”?
(2)材料一中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朝和哪一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举两例说明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实。
(3)依据材料二,我国历史上各民族融合在哪个朝代达到高潮?其典型代表就是形成了哪一个新的民族?
【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依据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共5分)
材料三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
朝代 |
组织机构 |
作 用 |
明朝 |
A |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
清朝 |
B |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皇帝集权发展到 顶峰。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内容看,该朝代为巩固统一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的又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3)请补充写出材料三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2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记述了从隋朝建立(581年)至清前期(1840年前)的中国历史,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从辉煌走向辉煌,但是最终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潮。请你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学习历史我们首先要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朝代沿革等),以及历史年代计算方法。请完成下面两问:
第一问:请填写下面隋朝至清朝朝代更替示意图。(按序号填写朝代或政权名称)
① ② ③ ④
第二问:从隋朝建立(581年)至清前期(1840年)这总共是多少年的历史?
(2)从隋至清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示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两个示意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两个王朝的哪两项制度?请任选其中一项制度作一简评。
材料二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因为)内阁在紫禁城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第一问:材料二反映了明清两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明朝2分,清朝1分,共3分)你怎样认识清朝的这一措施?
第二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人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宋代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提到宋代,人们想到的词总是蛮族入侵、积贫积弱等,但学术界对宋代社会文明却给予了高度评价。请你分别从宋代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四方面各任意列举一项史实来证明宋代高度的社会文明。
(答案示例:社会经济方面,宋代手工业取得巨大进步,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社会生活方面,宋代城市盛行蹴鞠之戏,类似于现代的足球运动……
科技、文化方面,略。)
(4)如图,隋唐至明清时期完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宏大工程。
①隋 ②明清 ③明
第一问:请标出示意图或图片所代表的工程名称。
第二问:请你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大工程在历史上的地位。
(5)学习了自隋至清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想?(请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可自由发挥,但不要离题)
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A.尚书省裁决 | B.门下省审核 |
C.尚书省执行 | D.门下省执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做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这几句话皆出自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之口,这位帝王是谁?他的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结合材料一,说说看这位君主意识到了什么问题?
(3)材料二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分别是什么含义?在他统治时期被重用的大臣有哪些?
(4)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材料四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写出他统治时期与各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历来是统治者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一一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一一《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入仕,是l 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
一一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朝哪个皇帝统治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它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实施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援引材料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