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0年前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它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举出两个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哪些发明创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请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记者先生,你可以翻开1861年贵国制定的两部反分裂法,不也是同样的内容吗?……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希望全体台湾同胞能够理解我们的立法用意,也希望关心台湾局势和平稳定的国家和人民能够理解和支持这部法律(《反分裂国家法》)。……台湾问题纯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的干涉,我们不希望外国干涉,但也不怕外国干涉!”
——温总理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问
材料二 “分裂之家不可能长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体,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三 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黑人奴隶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场叛乱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反映该国1861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和课本内容说明发生该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观点?
(4)依据材料三,指出促使林肯决定废除奴隶制的原因是什么?
(5)现阶段我们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贡献?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于5月1日盛大开幕,为更全面地了解世博会,九年级(2)班同学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下面的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资料。
[强国盛事]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没有人怀疑英国的强大,因而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英国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许多参观者在这里看到了他们平时绝无可能看到的商品,看到了这些神奇的机器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这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开创了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在当时成为一流强国的原因
[交流盛会]
材料二: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的主题是:船舶与海洋,下图是其吉祥物及标志,其标志上有“Colombo,92”、“500”字样。
(2)你知道是纪念哪一历史事件吗?
[科技盛宴]
材料三:见下图
(3)第一届世博会中“这些神奇的机器”使用的动力机器是什么?
(4)从材料三的图可见当时英国工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什么?
(5)假如你是18世纪60年代的一位法国银行家,现在你带着大量的资金准备在英国投资建厂。你认为什么行业最值得你去投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像
思考并回答: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什么朝代?它的统一有什么重大意义?
(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何不同?但都有什么相同的目的呢?
(3)人民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答出两点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请回答:
下列两幅图,从侧面反映 “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将英文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1)排序:① ② ③ ④ ⑤ 。
(2)你认为,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会损害这些“守旧群臣”的利益?(至少举出两条说明)
(3)你怎样来认识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法国虽是启蒙运动的故乡,但在拿破仑登场前,却并不是由开明专制君主统治的。因而,法国是一个极其低效和不公平的国家,以致统治机构摇摇欲坠地陷于停摆状态。正是政府的这种停顿状态,使野心勃勃、心怀不满的资产阶级有机会成功地夺得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20年前,拿破仑主持制定了一部民法典,请问这部法典体现了哪些原则?
材料二: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回答,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
材料三: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是通过什么事件成功摆脱了“生存危机”?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材料四: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在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的特点和中心措施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一建筑是哪一古国的文明成果?图二青铜器的名称是什么?图三刻在石柱上的法典名称是什么?图四中的数字创造者是谁?
(2)材料二A中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哪部著作?作者是谁?B中的“他”是指哪一位?C中的著作被誉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爆竹”与我国古代的哪项重大发明相关?与它齐名的哪项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这两项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到了哪个大洲?
(4)综上所述,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着“一代圣贤”孔子。2000多年前他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重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
(2)你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实现?为什么?
(3)结合材料二,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请列举一例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名言。
(4)材料三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这一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这一事件对中国有何影响?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