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层层深入。 |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层层深入。 |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
对“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
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儿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
阅读下列两首宋词,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
甲、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看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A.均表现浓厚的离情别绪。 | B.均以避世离俗作为主题。 |
C.均采用先情后景的写作手法。 | D.均描写临别时刻的场景和心理。 |
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
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
C.“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 |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
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
B.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
C.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
D.词的下阕重写景,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阙先总写长江气势,接着缅怀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再进而描写长江中的赤壁,缅怀赤壁之战时的英雄。 |
B.上阙先总写长江气势,接着缅怀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再具体描写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
C.上阙先总写长江气势,接着缅怀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引出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再具体描写赤壁之战的战场,最后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
D.上阙先总写长江气势,接着缅怀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再写出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体描写壮丽奇险的赤壁古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
阅读纳兰性德《沁园春》一词,填入词中甲、乙两处的词句是( )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甲)。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愁怀,(乙)?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A.匝地无埃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
B.匝地无尘埃何必平生多恨哉 |
C.匝地无尘埃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
D.匝地无埃何必平生多恨哉 |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从京口起步的。此处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B.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是因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出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
C.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借鉴历史,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暗指韩侂胄急于北伐可能重蹈覆辙。 |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说的是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请按词风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 ①③⑤⑥/②④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③④/②⑤⑥ D ①③⑥/②④⑤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A.“莫听”句既渲染出雨骤风狂,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B.“谁怕?”即“不怕”:不怕自然界的风雨,也不怕人生的各种风雨。 |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
D.作者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的既有旷达心境,又有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 |
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上片离别时的冷清之景和离别时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是实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孤寂悲苦是虚景,虚实结合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多方位表达惜别之情。 |
B.“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两个“也无”表明词人对自然晴雨,对宦海沉浮,对人生乐悲毫不在意,表现了他洒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C.《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用孙权的典故,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二字表达词人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下片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老了,无法为国效力,无力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了,流露出词人深深的遗憾。 |
D.《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词人拿黄花自比,一则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淡雅高洁)二则用黄花清瘦衬托自己因思人而憔悴。《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词人明写黄花凋谢,暗指岁月流逝,自己人老憔悴。 |
下列各句对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乔出嫁了”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更能表现周瑜潇洒的风姿。
B “人生如梦”是苏轼在遭受贬谪之时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寄未酬之壮志于自然,是一种旷达的表现。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D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叹宋武帝的英雄业绩,他指挥的军队精锐善战,他的豪气充溢苍茫大地。只可惜,这些都已是怀想中的事。
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请按词风格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 ①③⑥/②④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③④/②⑤⑥ D ①③⑤⑥/②④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