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雨睛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①
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
②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高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 |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解 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本诗与《 》一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邻”锦里先生是个头戴“乌角巾”的乡里人 |
B.“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
C.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
D.江村、野渡、翠竹,“南邻”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
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4分)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3)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 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 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
(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对上面一首诗“相携及田家”一句中的“相携”,有人认为是斛斯山人与诗人相携,也有人认为是月与诗人相携。结合原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 200字。
阅读下面这首诗,同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①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释】①在杜甫写这首诗之前,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②《晋书·卷七十七·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从颔联上下句中各找出使用传神的一个字,并分别鉴赏妙处。
(2)联系全诗,说说诗歌中的“愁”有哪几层内涵。
阅读普希金的诗歌《风暴》,完成25~26题。
风暴
你看见那个站在峭岩上的少女吗?
穿着白色的衣裳,高临在波涛之上,
就是当大海在风暴的烟雾中喧腾,
和海岸在嬉戏,
就是当雷电的金光
时时刻刻用赤红的光芒照亮了她,
而风在打击和吹拂
她飘荡着的轻纱的时光?
在风暴的烟雾中的大海,
在闪光中失掉蔚蓝的天空,都是美丽的;
但是相信我吧:就是那个站在峭岩上的少女,
她比波浪、天空和风暴,还更漂亮。
(选自《普希金诗选》,戈宝权 译)
相关链接: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在年轻时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朋友。虽然“十二月革命”最终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但他们的进步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普希金。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对当时的革命者产生过巨大影响。
25.“风暴”和“少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寓意?
26.普希金为什么说“那个站在峭岩上的少女”“比波浪、天空和风暴,还更漂亮”?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韩诗首句“浮云不共此山齐”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陈诗的“明月隐高树”和韩诗的“晓月暂飞高树里”,描写的景物是相似的,但一“隐”一“飞”,各得其妙。你更喜欢哪一句?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金品语文
采桑子. 扁舟去作江南客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请指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