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为暂时放过仇家。

B.

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

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来源:2017年全国卷Ⅱ高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 【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 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 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 【2】阖门不出,魏文 【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 【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耕战而 儒生贱:轻视

B.

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

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

薄夫,鄙夫宽 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上下乱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益者须之

B.

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此二子解沮齐众

C.

此礼义为业也 国之所以存

D.

人民善 开不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译。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来源: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候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令其宗庙不祓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

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

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

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

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

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②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乙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守约轩记

(明)祁顺

①东莞有隐德君子曰谢先生叔仁,尝以约名轩。其子济领贡来京师,因征余言,为守约轩记。余曰:"善哉,先生之名轩也。《语》不云乎,'以约失之者鲜矣'。斯约也,用之于身而身修,行之于家而家齐,传之于后可以纳子孙于无过之地。约之义其大矣哉。"

②世有侈然自放者,骄肆而流荡,盘乐而荒汰,踰分渎礼,罹愆致咎,君子无取焉。君子存之心者,确乎其不放;行之身者,介乎其不苟。至于一事一物,莫不道义之是循,礼法之是遵。故居处取其蔽风雨,而不慕乎高堂广厦也;饮食取其充饥渴,而不尚乎食前方丈也;衣服取其适寒暑,而不愿乎轻裘文绣也。一榻虽小,容身之外吾何求?百亩匪多,恒产之外吾何忧?寂澹而优游,谨饬而清修,其外由由,其中休休 。行寡悔而言寡尤,视彼踰分渎礼者,奚啻《韶》濮之与薰莸

③先生循理安分,躬俭勤而蹈规矩,□无忝于约之义矣。所以修其身、齐其家,以贻其后,又焉往乎不获哉?余以是而知名轩之善也。虽然,自守非难,而能世其家范为难。请为先生记之,俾揭于轩,匪徒昭示于今,抑后之人将有所观感,而相守于无穷也。

④于是乎书。

[注]①其外由由,其中休休:由由,愉悦的样子。休休,安乐的样子。②《韶》濮之与薰莸:《韶》,即《韶》乐,风格雅正。濮,古水名,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薰,一种香草。莸,一种臭草。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B.

C.

D.

(2)分析第①段引用《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在说理上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

骈散结合

B.

排比铺陈

C.

正反对比

D.

欲扬先抑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来源: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Ⅱ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 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 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 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 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 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

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

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

追比指就是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

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讲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

左光斗揭露脏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

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来源: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来源: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卷)(含答案解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 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 【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 疏远

属:亲属

B.诸侯 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

与:参与

D.不能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有侯王

争必

B.三代

知诸侯 不可复

C. 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

君臣父子相贼虐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来源: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 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 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

(《论语· 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论语· 里仁》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 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2. 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 恶名"。试举例分析。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浙江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襄子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ㅤㅤ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ㅤ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

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

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

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

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②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小题。

答谢景山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 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 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 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 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 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 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 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 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 子皆不 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说, 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 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 天而 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 :"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 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 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 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 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 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 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 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弈未知景山以为是非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 (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 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 :人名,与孔子同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的一项是(   

A.

于人  唱:称道,赞扬。

B.

某尝 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

C.

君子皆不 也  由:遵循,遵从。

D.

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道者多矣 移其粟 · 河内

B.

委乎天 · 待用者也 惜其用武 · 不终也

C.

·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 · 垂天之云

D.

· 道所怀 < 师说 > · 贻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

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

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

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 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也 诚 以 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浙江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 敬而行 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 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   为本。"敬事"的意思是   

(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来源: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