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搜访遗逸于江南遗逸:遗留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木悬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之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晏子闻之,令内之。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悬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羡馁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悬爱槐之令,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
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悬之本,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吏谨守之,木悬之植:种植
B.此譬之犹自鱼鳖者也治:烹饪
C.刑杀不称谓之。贼:残忍
D.过者驰,步过者趋载:乘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吏拘之,加罪焉/罪及副元帅
B.不禽兽伤人民/白尚书,出听我言
C.进而问,曰:“所忧何也?”/姜氏欲之,辟害
D.穷民财力供嗜欲谓之暴/邠宁节度使白孝德王故,戚不敢言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国君“不以私恚害公法”的一组是(   )
①君树槐悬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②不损禄,不益刑③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④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⑤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⑥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喜爱一颗槐树,就命令官吏看守它,并下令说碰到槐树的就要被处死,后有一个喝醉酒的人碰到了这棵树,要被处死。
B.喝醉酒的人有个女儿,很是聪明,她没有一味地替父亲叫冤,而是大谈明君治国之法,最终打动了晏子。
C.喝醉酒的人的女儿认为君王不能因为喜爱这棵树就治她父亲的罪,这样就违背了英明君王的道义,会受到邻国人的轻视。
D.晏子当面指责了景公的暴虐、乖戾、残忍,并力谏君王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杀死醉酒的人,后来景公醒悟。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公 曰 微 大 夫 教 寡 人 几 有 大 罪 以 累 社 稷 今 子 大 夫 教 之 社稷 之 福 寡 人 受 命 矣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①,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也是:正确
B.大怒,自驰频阳如:去,到
C.始皇曰:“已矣,将军勿复言!”谢:感谢
D.虏荆王负刍,平荆地为郡县竟:最终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 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路金明砦主将张舆战没,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 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B.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C.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D.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会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
C.“出知大名府而卒”中的“出”指“封建王朝官吏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入” 则有“进入朝廷为官”之意。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得到神宗赏识。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识民生疾苦。为官后,他直言善于消除灾异者必能首先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公平正直地为他说话。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2)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必修4《过秦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节选自《新唐书·陆羽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言有僧得水滨诸:之
B.乃以陆为氏,而字之名:取名
C.太守李齐物见,之异:认为……奇异
D.见有过者,规切至人忤:触犯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B.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C.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D.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羽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始终不知父母是谁。
B.陆羽生长于寺庙,按照《易经》上的卦而自起名和字。
C.陆羽经历坎坷,勤奋苦学,成为朝廷器重的学者和官员。
D.陆羽率性而为,不慕名利,是古代清高士子的典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
⑵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共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解】①片面、浅陋。②盘缠。③详细。④差不多。⑤孔子的弟子。⑥ 勤勉,努力。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余(假:假如)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地方区域等)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 D.若既不出(户:门)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以”字,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出一言 B.夫孔子之圣 C.俯身倾耳 D.光先帝遗德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略:掠夺 B.秦王必说见臣说:答应
C.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 D.臣左手把其袖把:抓住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表明荆轲勇而多谋的一组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⑤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⑥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6.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刺秦的“信物”而诱使樊於期自刎。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岁数,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强复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①五万人,彀者②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牲畜,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媛杀剧辛③。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 ②彀(gòu)者:射手。彀:拉满弓。③庞媛(xuān)杀剧辛:庞媛,赵将;本赵人,后为燕将。
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勒习战 勒:统率,整饬 B.不得田畜 田畜:土地和牲畜。
C.辄入收保 保:通“堡”,营垒边。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伺探。

以下各组中,全都反映李牧用兵得法、戍边有道的一组是( )
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③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④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⑤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赵国边陲,采取以固定防御为主的战略,阻止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B.李牧为国家利益忍辱负重抗拒干扰,常受命于危难之际击溃强敌,展现出一代名将的风采。
C.李牧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挽救昏君治国的局面,最后因谗言被杀;赵王自毁长城令人叹惋。
D.李牧用兵有道,不违心媚上,惹赵王不悦,功高盖世招来佞臣妒忌,于是终为秦反间之计所害。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帝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右副将军,会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能卒于军,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檄季犛二十罪。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至,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取。敕拜辅为将军。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大溃。尽焚缘江木栅。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二俸。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加禄三百石。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明史•列传•卷四十二》,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犛二十罪檄:发檄文。
B.芹站道:取道。
C.其伏兵走:击退,使……退。
D.于白鹤营:经营。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B.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C.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D.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辅治军整肃,善于带兵打仗。安南黎季犛以下犯上,杀了国王。张辅率兵讨伐,尽管黎季犛凭借地势险要兵员众多抵抗,却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B.张辅办事知礼,受到皇上称赞。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
C.张辅威名远扬,为人谨慎小心。他三次平定交趾,经历四朝天子,与帝室联姻,却不恃宠,与蹇义、夏原吉等同心辅政,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张辅刚毅威严,处事遵守尺度。高煦谋反,张辅与其断然划清界线。王振专权,文武大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当面讨论礼节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
(2)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答毕仲举书
苏轼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审来起居佳胜比:最近
B.是天子也相:祐助
C.刍满前豢:饲养
D.则有矣间:差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欣然笑②本期于静
B.①晚食当肉②仆常此自疑
C.①若农夫去草②譬饮食龙肉也
D.①其味八珍等②抑尚仆辈俯仰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2)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用“/”给下列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节选自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1)欧阳修,号______。(2)子云,指汉代文学家______。
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高而望,得异境焉            (2)风雨明之间,俯仰百变    
(3)虽南面之君,未可与也         (4)隐德之士,而玩之             
(5)翻然敛翼,婉将兮              (6)啄苍苔而白石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D.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观其所以微现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苏轼《留侯论》)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注,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注]渐:(疾病)加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东都幸:帝王亲临
B.承嗣又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借口
D.炎反有端,卿未知耳顾:考虑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3)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维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必其私人私人:自私的人
B.明年至郡明年:第二年
C.除授有是非除授:授予官职
D.范计功行赏,奠不曲当曲当:完全恰当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B.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C.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D.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
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
C.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 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2) 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写出下列句子中“于”字和“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6.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7.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