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 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
B.居易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艰难:艰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
B.久,转中书舍人/歌以赠,凡六百一十六言
C.权贵有嫌出位/必令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D.刘宾客齐名/生彘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
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

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2)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官塘外求得水道相,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椿埽,费帑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参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帑,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
[注]①帑:国库中的钱币。②葑: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连接
B.过高帑糜:消耗
C.使汶水南而北增弱:减少
D.清时治水善度情形相:治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清时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B.遏水使入马场湖,蓄济运焉用亡郑陪邻
C.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拔剑撞破之
D.参用其法不如善厚遇之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李清时善于治水的一项是
①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           ②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
③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           ④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 
⑤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⑥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乾隆皇帝南巡时,有人建议重新挖掘一条水道,便于民船通行,而李清时却力排他议,打通原有水道,改造出一条“副河”。
B.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见人们先在海水中投入石块,潮水退后,用木桩拦住,然后在石块上填土,以此来造田,这给他治水以很大启发。
C.曹县发水时,大水流入微山湖,又从韩庄的湖口流出;而这里的闸口狭窄,水流受阻,清时下令毁掉北面的堤坝,挖沟排水。
D.李清时在任河东河道总督时,运河东岸曾经决口,他主动请求前往治理,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得力措施,使大堤恢复了原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
(2)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
(3)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家族修:治理
D.若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
B.拱手问曰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缓其刑政人不惧死三人行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 此亡秦续耳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 ①骖乘:陪乘。②留好:留意,爱好。③器人:选择人材。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窃戒属毋涕泣窃:私下
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生意:生出怀疑之心
C.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审:反复推究
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愍:哀怜

对以下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5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C.古代诸侯王爷等死了就叫 “薨”,类似皇帝的“驾崩”。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与其的嗜好相同,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打消了皇帝重立太子之念头,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左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
[注]①喻:明白。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
(2)对这同一主张的阐述,孔子和孟子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姚燧传
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燧不能堪: 忍受
B.非身斯世之道也周:普遍、全面
C.辞无美溢:过分
D.故君子以是之少:轻视

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   )
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   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                                                                   
(2)武宗面谕燧,燧拜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童 心 说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辞不能达:畅达
B.诗何必《选》古:古老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卒:最终
D.非其史官为褒崇之词过:过分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假事假人道,则假人喜客亦知夫水月乎
B.病发药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道理不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芥为之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圣 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 此 童 心 而 使 之 勿 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损伤
B.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C.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一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独明先王之道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可乎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各组句子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②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                                                      
③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译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每小题3分)
乞者赵生传                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既而曰:“吾知君好道而不得要,故肉多而浮,面赤而疮。吾将教君挽水以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予用其说,信然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遽问曰:“君亦尝梦乎?亦尝梦先公乎?”予曰:“然。”“方其梦也,亦有存没忧乐之知乎?”予曰:“是不可常也。”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①,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道。(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翳:长在眼角膜上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白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亦骂,斥其过恶慢:骂
B.生未尝求人,今我,何也谒:拜见
C.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度:料想,考虑
D.今有梦之异,则性不全矣觉:睡觉

选出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輮使之
B.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于其身也,耻师焉
C.养气请从生说为余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言时有合道君幸赵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教君挽水以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予用其说,信然。
(2)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苏辙笔下的赵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8处)
古 之 君 子,其 责 己 也 重 以 周 其 待 人 也 轻 以 约 重 以 周 故 不 怠 轻 以 约 故 人乐 为 善 闻 古 之 人 有 舜 者 其 为 人 也 仁 义 人 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节选自韩愈《原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伟,为儿时已能作文,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于上云。
【注】:①上舍甲科: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甲科,唐宋科举考试中进士分甲乙科。②符宝郎:官名,掌管玉玺、金银等牌。③提举:掌管。④梓宫:皇帝、皇后的棺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义天资伟,为儿时已能作文卓:优秀
B.名誉,流辈敛衽致:获得
C.会宰相有不与义者乐:愿意
D.以是受于上云知:赏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B.则无可还
夫夷近,则游者众五亩之宅,树以桑
C.荐士于朝 D.尤长

还也                           设九宾廷,臣乃敢上璧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陈与义品行才学的一组是(   )
①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③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④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⑤三月,从帝如建康⑥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与义的先祖居住在京兆郡,从他的曾祖父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故陈与义是洛阳人。
B.金人攻入汴京之后,高宗南迁,陈与义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辗转湖湘等地,过了岭峤。
C.陈与义的诗歌清幽深远,曲折有致,高远超迈,纵横凌厉,成就高于陶、谢、韦、柳。
D.陈与义容貌庄严恭敬,不苟言笑,他曾向朝廷举荐贤才却不声张,很受读书人的赞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2)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伟,为儿时已能作文,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于上云。
【注】:①上舍甲科: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甲科,唐宋科举考试中进士分甲乙科。②符宝郎:官名,掌管玉玺、金银等牌。③提举:掌管。④梓宫:皇帝、皇后的棺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义天资伟,为儿时已能作文卓:优秀
B.名誉,流辈敛衽致:获得
C.会宰相有不与义者乐:愿意
D.以是受于上云知:赏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B.则无可还
夫夷近,则游者众五亩之宅,树以桑
C.荐士于朝 D.尤长

还也                           设九宾廷,臣乃敢上璧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陈与义品行才学的一组是(   )
①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③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④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⑤三月,从帝如建康⑥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与义的先祖居住在京兆郡,从他的曾祖父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故陈与义是洛阳人。
B.金人攻入汴京之后,高宗南迁,陈与义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辗转湖湘等地,过了岭峤。
C.陈与义的诗歌清幽深远,曲折有致,高远超迈,纵横凌厉,成就高于陶、谢、韦、柳。
D.陈与义容貌庄严恭敬,不苟言笑,他曾向朝廷举荐贤才却不声张,很受读书人的赞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2)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以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   )目则不丽。乘之(   )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   )?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起对日:“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节选自《吴子·图国》,有删节)
注:①钧解:胜负不分,打成平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见隐占:推知
B.故敌而不进当:面对
C.参之天时,吉乃后举:兴兵
D.能得其者王师:老师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观之( )目则不丽,乘之( )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 )?   

A.以于乎 B.以乎于
C.于以也 D.于于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B.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C.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D.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穿着儒生的服饰去拜见魏文侯,谈论战争话题,遭到魏文侯拒绝,吴起在揭穿魏文侯虚伪面纱的同时,委婉自荐。
B.吴起以承桑氏和有扈氏两个国君,均因推崇文德教化,废弛武备,导致国家灭亡的史实,劝谏魏文侯要整治武备,兴兵强国。
C.吴起被拜为大将后,与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战绩显赫,威名远扬。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千里,都是吴起的功劳。
D.魏文侯曾经与大臣在朝廷上商议国事,而大臣都比不上他,魏文侯罢朝之后面露喜色,吴起引用楚庄王典故予以劝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
(2)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
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孟子所阐述的“事亲”和“守身”的内涵及其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知己说
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①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恝( jia)然:淡漠,无动于衷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知之难,处知者难实:确实
B.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名辱者亏:受损
C.而不以君臣之法绳:用绳子
D.然赖其力以建功人国卒:最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遇知己而名著家叔余贫苦
B.光武知严光不能屈二虫又何知
C.图旦夕之安而忘所有事吾还也
D.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某所,母立于兹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B.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C.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D.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便以古人的感慨“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切入主题,何以有此感慨?因为“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
B.作者认为只有居下位的人拥有可取的实学,居上位的人拥有知人的智慧,才有相合相知的美事。“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居下位之人不可强求被人重用。
C.文章多处运用事例来证明观点,光武和严光之例,证明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信陵君与侯生,毛薛二公之例则证明了“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
D.本文说的“知己”,主要是说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3)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㈠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吾门。”
㈡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㈢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㈣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忌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清臣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者其民已甚蠹:损害 B.是必吾门大:光大
C.而羌夷之患未弭:顺从 D.夫可则因:沿袭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而对死者进行追封,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译文: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译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