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为0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 |
C.阻止蝗虫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后 |
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
B.增长型和衰退型 |
C.稳定型和衰退型 |
D.稳定型和增长型 |
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
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
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符合甲、乙特征的是(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
C.种群,一条鲤鱼 |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
下列有关丰富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 B.种群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
C.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 D.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
C.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
下图表示显微镜的目镜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两个视野中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用显微镜观察时,将图1中的甲换到乙,则视野中的亮度会变 ,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变 。
(2)图2为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制作该临时装片时需要选取根尖的 部位,进行该实验的四个步骤为 。若观察到细胞出现重叠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在吸取细胞培养液计数之前需要将培养液 。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的结果如图3所示,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为 个。
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 |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
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
B.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
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
I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初始阶段都经历了类似“J”型的增长
B.试管Ⅲ比试管Ⅰ内的种群先到达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