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项
①.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②.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③.用蛆蛹排泄物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④.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A.1 | B.2 | C.3 | D.4 |
珊瑚虫与藻类共生,提高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主要原理是( )
A.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系统整体性原理 | D.协调与平衡原理 |
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
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清洁生产工艺 |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
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
“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能量的多级利用 ②物质循环再生 ③废物资源化
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结合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是
A.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系统整体性原理 | D.协调与平衡原理 |
《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①改善了土壤结构 ②培育了土壤微生物
③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④改变了土壤酸碱性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 |
关于下图中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对能量的充分利用和物质的良性循环 |
B.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 |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
D.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
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模式图,对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
C.饲养鸡鸭后,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一定会降低 |
D.建沼气池处理粪便和枝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
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D.协调与平衡原理 |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既要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又要考虑到树种的多样性。这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
A.系统学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
B.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
C.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
D.物种多样性原理与整体性原理 |
我国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一工程属于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 B.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
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 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
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B.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