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Y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Y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
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 |
C.妻子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卵细胞的概率是1/2 |
D.从胎儿的染色体组成可以推测,该胎儿是正常精子与异常卵细胞结合形成 |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之后的五六年,科学家揭示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由此得到公认。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发生在所有的细胞中,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 |
B.②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生的RNA都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
C.③④只发生在RNA病毒入侵细胞时;转基因生物中能够体现①~⑤过程 |
D.①---⑤过程均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但是①与其他过程的配对方式不同 |
关于基因表达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含 n 个碱基的基因,转录的 mRNA 分子的碱基数是 n / 2 个 |
B.线粒体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 DNA 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
C.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 DNA 上,但是两者催化的底物不同 |
D.在细胞周期中,mRNA 的种类不变,而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
人类对遗传因子本质的探索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及其传递规律,但并未证实其化学本质 |
B.摩尔根巧妙利用红眼与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C.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力的证明了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使遗传学的研究步入分子水平 |
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Ⅰ和Ⅳ的F3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 |
B.曲线Ⅲ的F3中纯合体的比例为5/9 |
C.曲线Ⅱ的Fn中Aa基因型频率为2/(n+2) |
D.曲线Ⅳ的Fn中Aa的基因型频率在逐渐减小,但种群并未进化 |
关于“分离定律”的揭示和验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
B.孟德尔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运用了统计学方法,使得遗传学研究从定量研究上升到定性研究 |
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个数,从而验证其假说的正确与否 |
D.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花药离体培养也可直接证明“分离定律” |
如图是人工培养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DNA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培养中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工培养肝细胞的细胞周期是20小时 |
B.AB段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高,常用于指导育种 |
C.CD段主要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
D.在BC段细胞内不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TtRr的哺乳动物精巢内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A.处于AB段一定时期细胞中核DNA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 |
B.处于CD段的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 |
C.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在HI段基因型相同 |
D.若该动物产生基因组成为Ttr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FG段 |
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其他条件不变且适宜),单位时间内O2吸收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为a时,细胞中产生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
B.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
C.光照强度为c、d时,该细胞能积累有机物 |
D.光照强度为d时,细胞需吸收4个单位的二氧化碳 |
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测定大豆幼苗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装置(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不考虑装置中微生物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可用于测定一定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
B.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 溶液,可用于测定植物无氧呼吸的强度 |
C.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真光合速率 |
D.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植物有氧呼吸的强度 |
处于平静状态和剧烈运动状态下的运动员,骨骼肌细胞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的CO2物质的量与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分别是
A.1、1 | B.1、大于1 |
C.1、小于1 | D.小于1、小于1 |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细胞膜与细胞壁紧贴着 |
B.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
C.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
D.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体内所有的膜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
B.衰老的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减弱 |
C.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各组分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D.在生物膜上既可以合成ATP又可以利用ATP |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量取2 mL 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 mL 量筒而不用10 mL 量筒 |
B.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蓝色,加热后先变绿,再变成砖红色 |
C.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
D.实验结束时剩余的斐林试剂应该弃去,不可长期保存备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