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结合《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概述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11月8日,是北京市区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日。某校35名中学生也参与了投票,投票结束后,记者采访其中一位中学生,这位新选民说:“场面没我想象的那么宏大、热烈,但当我把选票投进去的时候,真的觉得我长大了,第一次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了,同时还有点紧张,怕行使不好这个权利。”
阅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行使好这一权利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充分协商的基础上,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随后,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向十一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征求意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便在全国实施。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回答
(1)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为何要由中国共产党来提出?
(2)各民主党派、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在我国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各民主党派中央充分协商的基础上,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随后,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向十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征求意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便在全国实施。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说明中共中央、各民主党派、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在我国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12月5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上海法制建设”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沪上人大代表们,特别是法律界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上海民主法制建设所涉及的理论实践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法律实施的任务更加凸显。
请用所学政治常识谈谈做好法律实施工作的重要性。(9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23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170多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70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6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最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哪一方面的基本要求?
(2)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对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有何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至2012年是我国人大代表换届年,我们现已开始了乡镇区县一级的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就是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请用政治常识论述,我们组织好本次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2011年开始到2012年底,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将进行新一轮换届选举工作。此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2010年选举法修改后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的第一次实践。
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我国的县乡两级人大选举的意义” 。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运用政治常识,全面阐述对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的理解。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思想政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材料一: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审议批准了2010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中央预算报告。同时,在会议召开期间,人大代表纷纷通过网站连线公民,就房价物价、收入公平、社会管理、反腐倡廉、社会保障等百姓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
材料二:2010年美国共和党在中期选举掌控众议院之后立即着手削减政府开支。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提交预算案后不久,众议院就投票通过了一份预算决议案,决定在2011财年剩余时间内将联邦政府开支削减610亿美元。2011年3月2日,参议院投票通过众议院提出的《应急预算方案》,美国联邦政府3月5日关门的危机暂时度过。但如果正式预算法案不能在国会通过,奥巴马政府将再次面临政府关门危机。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6分)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们代表大会制,而不能照搬西方的议会制? (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11月中旬,上海市区县、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同步举行。某高级中学组织年满18周岁的师生参加了所属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投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但有同学认为,选举是国家的事,中学生无需认真参与。理由是:中学生选不选举、投票选谁,对国家都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不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请运用哲学常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的原理,分析和评价该同学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运用政治常识,全面阐述对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的理解。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6分)
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群众智慧。群众是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力量源泉。
材料一 “走基层、转作风”,“拜人民为师”。眼下,领导干部“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已成为一种时尚。
(1) 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哪些要求?
材料二 2011年11月初,北京市新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的正式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候选人接受选民提问。今年开始的全国新一轮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1979年以来依法进行的第10次乡级人大代表选举、第9次县级人大代表选举,参加选举的选民有9亿多人,将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200多万人。这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亊,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践。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人大代表的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公交车站设置不够合理,距离人行横道和过街天桥都较远,经常有乘客穿越绿化隔离带到车站乘车,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如果你是人大代表,谈谈就解决这一问题将如何履行职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回答下列问题。  以下是《规划纲要》制定过程:
(1)《规划纲要》制定过程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什么特点?(4分
(2)《规划》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由“国富”向“民富”转变。实现“民富”的目标,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切好“蛋糕”。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民富”的目标?
(3)我国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富”为实现“民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富是国富的具体体现,可以促进国富。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国富”,国家收入积累过多过快,就会影响到居民收入增速和比重,进而影响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影响国家的生产以及财富的积累。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 “国富”与“民富”之间是什么关系?(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