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某大学联合科技集团启动建设地球系统模拟器。该模拟器是对地球自然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可以还原或预测地球自然变化过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科研装备。这表明
①人类意识活动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科技装备是人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④现代科技手段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通过太空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以此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使人类在科学揭示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
①进一步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②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
③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说明追求终极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比”“从”“北”“化”四个汉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见下图中甲骨文),高度概括出古人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与人“比”肩前行,择其善而“从”之,去其恶而“北”(音bei,同“背”)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汉字在其独特构造中积淀了丰富的感性因子与理性精神,以形象论道的思维方式与得“意”忘“形”的思辨精神,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说明
①汉字所蕴含的智慧是由其独特构造衍生出来的
②汉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③汉字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承载与传承方式
④汉字独特意蕴来源于中国式哲学意味的解读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感受:“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种感受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因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它认为客观事物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③说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受主观因素影响的
④说明真理是具体的,因条件的变化而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最近,我国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考古结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
B.实践手段不同,对考古结论的认识必然不同 |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
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新考古结论必然代替旧考古结论 |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这一发现对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产生了明显效果。这启示我们: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意外和失误是产生智慧、取得成功的起点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量子霍尔效应具有广泛的应用,最近中国科学家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效应让电子运动服从指挥,不乱跑乱撞,从而降低能耗。这一成果若加以应用,将会使千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都有望做成现在的平板电脑那么大。材料表明
①人们可以发现并改造规律
②真理是发展的
③人们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④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由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能够帮助人们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从而解决电子元件发热、运行速度变慢的问题。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带来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杨振宁称其为诺贝尔奖级的发现。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3D打印又称三维打印,其理念起源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得以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3D打印产业初步形成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体现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B.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 D.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
2013年9月初台风“天兔”和“蝴蝶”携手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形成了罕见的“南北夹击”之势,东部沿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遭遇大风暴雨,近百万人紧急转移。这表明
A.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
B.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
C.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可改变的 |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天上明月,常令诗人爱恨交织。有人怜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同“夕”)如环,昔昔都成玦;也有人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其实,月亮本是宇宙间一个冰冷无知的星球,它的阴晴圆缺乃是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使然,人们对它的爱恨都是无理的。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看似无理的怜爱与怨恨,把诗人郁积于心的深情浓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因而无理却又显得有理了。可见,在诗的世界里,“有情”才能“有理”,“情”往往是胜于“理”的。这一论述说明
①文学世界中的事物没有客观性
②文学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创作对象的主观感受
③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④文学创作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古希腊恩培多克勒“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 德谟克利特“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近代思想家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上述观点
①都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认识的对象
②都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③都认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④都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特点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①人们对砷元素的真理性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科学家的研究实验使矛盾的同一性转化为斗争性
③砷元素与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④砷元素的结构在不同的生命环境中发生了相反的转化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达•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 B.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
C.理论和实践是始终统一的 | D.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