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的主题词之一。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让人们不禁担忧:当几亿农民脱离土地,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那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居将如何保存?一些文物古迹是否会在铲车声中一去不复返?那些符合农村生活节奏的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技艺又何以存活?怎样才能既保持原有的历史因素,又能融入新的现代化因素,避免“千镇一面”?
材料二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们产生上述“担忧”的原因。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寻常百姓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喜欢把自己的眼睛放在电脑和手机的屏幕上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发展使世界进入“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言论自由时代,但这绝不等于“人人都可以乱放风”。目前同络虚假信息、诈骗行为时有出现,个人隐私权得不到保护。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此后又颁布过诸多“规定”,但仍不能跟上“网情”。加强互联网治理需要政府和公民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也有人认为互联网的治理完全在于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材料二 “微”字是2012年度热词,有人提出:“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微博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快捷,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本是一个加快传播、拓展文化空向的极好工具,但低俗之风随之而来.甚至成为不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有违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微博舆论引导需要加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和公民的知识,评析“互联网的治理在于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知识.分析“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留住美丽村庄。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人文特色日渐消退,甚至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成了人们的期盼。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的理由。
以合肥为龙头,融淮南、六安、桐城在内的“合肥经济圈”引起某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兴趣,他们搜集资料,展开讨论,并一致认为:为实现新景象,合肥经济圈应做到“两要”:一要根据经济圈内不同的实际,大力开发环巢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大别山红色旅游,桐城、寿县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二要加快建立经济圈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经济圈文化繁荣。
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两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12分)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使红色旅游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陈地,以红色旅游产业带动革命老区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合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开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或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开展红色旅游。
(2)怎样通过开展红色旅游的活动使自己成为有作为的文化继承者和创造者?
镜头一 “磨剪子来,戗菜刀……”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厅里,不少参观者正在通过点击电子触摸屏感受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的原声。剃头挑子、招揽顾客的各种响器、同仁堂的药罐、全聚德的匾额、六必居的酱缸……“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上300余件展品,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商业历史、三百六十行等民俗文化,让参观者留连驻足。“看这些物件儿,听这些叫卖声,觉得很亲切,总能令我们想起过去的日子。”正在参观的一位北京市民如是说。一些外国朋友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欣喜的赞叹声。人们呼吁留下祖先的记忆,留住民族之根。
镜头二 在人们不太遥远的记忆中,浙江定海古城在一片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成了瓦砾与尘土;另据报载,代表北京民居特色的传统四合院的面积在逐年下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针对一些地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绝活绝技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多次呼吁,如不抓紧抢救,“再过20年,我们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上就会失去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传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2)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2013年10月2日至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出席了苏希洛总统夫人阿妮为与会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领导人配偶举行的活动。阿妮在入口处迎接彭丽媛,并亲手为彭丽媛系上印尼传统服饰“纱笼”。彭丽媛同其他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领导人配偶合影并寒暄。她们共同观看了巴厘岛民俗生活展示、当地传统歌舞表演及民间传说演出。民间传说讲述的是中国商船于12世纪抵达巴厘岛,巴厘国王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材料二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友好使者,架起了一座座友谊桥梁,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我们两国人民友谊才得以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浩瀚大海,历久弥坚,历久弥新。……青年代表着两国交往的未来和希望。我和苏西洛总统一致同意,两国将扩大并深化人文交流,今后5年,双方将每年互派100名青年访问对方国家,中国将向印尼提供1000个奖学金名额。……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到中国和印尼友好的大潮当中,两国友好交往事业一定会薪火相传、兴旺发达。”
(1)联系材料一,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和印尼文化之间的差异。
(2)联系材料一、二,谈谈如何加强中国和印尼间的文化交流。
在我国,有很多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于如何存续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高二(1)班的政治课堂非常括跃,同学们纷纷亮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收集了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
甲:我们在存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时,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如,崇尚正直、珍爱生命、团结互助、自力更生,这是端午佳节赋予我们的新感悟。
乙: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也必然要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实现存续和弘扬。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要体现包容性,主动吸取它们的积极成分,但我们也绝对不能失掉民族固有之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你谈谈甲、乙观点的正确性。(9分)
2011年1月17日,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正在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片宣传篇》,袁隆平、黄永玉、姚明等各界有影响的当代中国人一一亮相。之后要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目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播放的意义,并请您设计出中美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并说明这样做的依据。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据统计,诺贝尔文学奖在过去20年中,13位得主均来自欧洲。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长恩达尔曾批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因此,目前我国国内的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并没有比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度高。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看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原新闻出版总署连续九年推荐百种优秀青少年图书活动基础上, 2013年再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其中,英国学者沃伯顿的《40堂哲学公开课》、美国学者格雷的《疯狂科学》、《新论语》、《雷锋画传》等在列。总局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推荐优秀读物,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丰富我国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并在全社会营造读书氛围,推动“书香中国”的建设,以更好地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请运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向青少年推荐优秀读物。
近年来,在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中,民间交流形式不断创新,这不仅展现了我国和平、文明、开放、进步、友好的形象,而且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分享中华文化,并在中外文化碰撞中促进中外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加强民间文化交流?
材料 最近,小学暑假作业火了。翻开某实验小学暑假作业,满眼都是“神题”:“2/3青蛙=?”,“脚-鞋袜+草地=?”,“枫叶+小溪=?”,“一个喷嚏+一个喷嚏+一个喷嚏=?”,“爸爸+妈妈+我=?”……暑假作业中的这些“神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人反对,有人支持。
反对者观点——
“出人意料的答案,连大人都做不出来,究竟要训练孩子什么样的思维?”
“偏题和怪题对孩子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益处。一味求新求异,以至于把一些题目弄得人见题心惊、鬼见题发愁,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管用吗?”
支持者观点——
“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思考问题,探求答案,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孩子就应该从小接受多种思维的锻炼。”
“成人习惯以某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所以在成人眼中,某些题目确是‘神题’,但孩子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我们完全不同,因此,‘神题’不单单是考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也是激发孩子们的多元思维,为他们的思考、解题提供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它也是加强亲子互动的有效载体,孩子和家长一同思考,相互点拨、激发,不是很好吗?”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暑假作业中布置上述“神题”?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为理性地创新小学暑假作业提三点方法论建议。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