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历经数十载,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回答问题。
17.同说汉语,同读孔子,共话长城,共同的文化使炎黄子孙始终融为一体。可见传统文化
①必定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②一定是历经考验的优秀文化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④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④ B. ③④ C.①② D. ②③
18.两岸“三通”有利于
①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的认同和升华
②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品格的彰显和弘扬
③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④民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依存和转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 |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 B. | 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C. | 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 D. | 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目标等,这些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都是
A.对我国传统的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的回归 |
B.对我国传统思想的摒弃 |
C.对我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D.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借鉴 |
2011年秋季广交会于10月15日在琶洲广交会展馆举办,会展上展出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商品,还有各国商品背后的民族文化;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商品与商机,还有对自己民族、国家的自尊与自豪。这表明
①商业贸易活动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③我们应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④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
A.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
B.学习和接受外来文化 |
C.不能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 |
D.否定了传统文化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洋溢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文学艺术
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说明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
①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
②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③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④展示民族形象,增强综合国力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期间,从故宫的建筑上颁略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从商周青铜器、清代九桃瓶等文物上体验了中国历史的厚重。这说明( )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
D.政治现象也是文化现象 |
我们在电视上赞叹日本的“织巧节”和韩国的“孟兰盆节”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却忽视了礼仪之邦的中国才是它们的起源之地;在艳羡西方载歌载舞数日不眠的狂欢节时,却不知“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节恰恰是我国的狂欢节。这说明
A.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
B.中国节日比外国节日更优秀更科学 |
C.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继承的重要性 |
D.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张家界将自己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将祖宗留下的真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
C.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
2010年6月16日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国外的华人社区,都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这种情况说明传统文化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对中国人的影响一成不变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能够与时俱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海外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传统文化( )
A.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B.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
C.是钳制人们思想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包袱 |
D.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和保守的因素 |
2010年2月,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列做客《人民日报》“文化论坛”时指出,“民族的和世界的,并不对立。不要因为全球化,就要消除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恰恰相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义。”这主要是强调( )
A.民族文化就是世界文化 | B.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C.尊重、培育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 D.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能繁荣世界文化 |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一生,浓缩了中国人从屈辱走向自强的艰苦征程,代表着一代人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西式教育创新意识的熏陶,并未冲淡钱学森身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这说明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②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可以相互融合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