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个人品德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1年5月30日,中共辽宁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召开。省委书记王珉在会上指出,社会建设与幸福辽宁相伴相生,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她们是一对“孪生姐妹”。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会强调,民生事业永无止境,要注重建设可持续的民生,大力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夯实和谐社会基础。省委书记王珉指出,要搞好“基本民生”,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保障“底线民生”,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要关注“热点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材料二 王珉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建设幸福辽宁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统筹协调,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政府如何保障“底线民生”。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为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提出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必须要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注: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美国为65%,日本是60%。
材料二 近十多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 D P的比重从53 .4%下降到39 .74%;企业盈余占G D 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 D 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三,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实现“两个同步”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3年江苏省居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表

内容
项目
城乡
行业
地区
城镇
农村
垄断行业
一般性行业
苏南
苏中
苏北
数值(元)
20552
8004
54605
18703
7623
5836
3606
增长(%)
10.5
9.4
12.7
10.5
8.9
11.7
12.7

注:2013年,江苏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材料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勒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
(1)简要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
(2)简答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8 分)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图为1996-2010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变化情况图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根据图表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并说明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收入分配关乎民生民利。某校高三时政小组围绕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搜集如下一些信息并深入学习和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信息一: 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发展目标。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这是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 GDP的比重(%)(见下图)
注: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美国为65%,日本是60%,英国高达71%。
信息二:近十多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 D 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C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富民优先”政策,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1)概括信息一、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由。
(2)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富民优先”依据。
信息三: 安徽某市为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完善“五位一体”的村民自治新模式: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事会为监督主体的新型村级治理组织结构。这种模式,消除了村民自治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了村民自治组织结构中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3)结合信息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地开展“五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取得成功的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为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运用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为实现“两个同步”提出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推进城乡一体化,任重道远。解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状况
(1)图1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联系图1信息,简析近年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对,消费的影响。
(2)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公民和政府的共同参与。《政治生活》教材第一、二单元分别围绕公民和政府两大主体介绍了我国政治生活的相关情况。请梳理教材,列举我国公民(或人民)与政府关系的观点(四点即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收入分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一头连着人们的“钱袋子”“好日子”,一头连着国家的发展大局与和谐稳定。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劳动收入偏低,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同时,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天价工资”频频出现,一些领域“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一些单位“同工不同酬”等等。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 ,请你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关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中提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做加、减法,即增收减负。                                                         
结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政府做好“增收减负”提出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图表,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问题.

注: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
(1)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简要说明增长率变化的合理性。
(2)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国家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从我国的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角度,简要回答为什么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仅相当于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1)有人认为:只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就可以实现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同步。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该观点。
材料二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科学知识,在特定条件下的供需平衡直接决定了一个时期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准。科学知识的转化要求很高,耗时费力,而个人收益太低,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由于科学知识的准公共物品的特点,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国家必须承担部分科学知识转化的工作,而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中用于科普经费的比例严重偏低,加剧了供需矛盾。
以同步)(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一谈应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以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材料三 有识之士呼吁学普及不足是气功最终国家应在公众尤其是学生中加强有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宣传工作并开展各种活动。活动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将讲座、参观等学习性活动与观测、实验等操作性活动相结合,寻找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多样化的新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3)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角度,说明在学生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活动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重庆区域文化(黔秀文化、巴渝文化、山城文化等)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学术、戏曲和信仰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又相互借鉴,融合与趋同。这幅“重庆文化地图”,有助于传承、弘扬重庆地域文化;也成为宣传重庆、推介重庆、闪耀重庆、发展重庆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材料二、《科学发展·重庆篇》——生动描绘了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气魄的重庆人书写“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重庆”的新篇章。重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把握发展机遇;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环节,加速推进两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坚持将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向困难群众倾斜,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
(1)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重庆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一:     图:2008—2012年中国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单位:%)

注: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58786亿,超过日本的5474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1年,世界人均GDP为10035美元,高于我国2012年6100美元的水平。
表 2008年—201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及比例情况

年 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
收入(元)
实际增长率
收入(元)
实际增长率
2008
15781
8.4%
4761
8.0%
3.31:1
2009
17175
9.8%
5153
8.5%
3.33:1
2010
19109
7.8%
5919
10.9%
3.23:1
2011
21810
8.4%
6977
11.4%
3.13:1
2012
24565
9.6%
7917
10.7
3.10:1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随着实践的推进,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十七大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1)结合材料一中图和表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并根据“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有关知识提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相应对策。
(3)结合材料二,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实现飞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2013年上半年江苏省某市农民人均收入情况

种 类
工资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数额(元)
5178
2553
372
824
增速(﹪)
14.6
14.2
9.4
18.5

注:转移性收入是指惠农政策、社会保障等所带来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退休、养老金等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市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增幅分别回落5.9、6.1个百分点。
材料二 据调查,目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照该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增长15.8%以上,形势不容乐观。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应如何实现该市农民“收入倍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92~2013年G省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项    目
1992年
2008年
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447
36796
62163
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
17.9
57
69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
0.6
1.8
2.9
市场化程度(%)
26.0
77
79.8

  注:按市场发展阶段划分,市场化程度在15%—30%为弱市场经济,30%-65%的叫转轨期市场经济,65%—80%叫相对成熟市场经济。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一般在85%以上。
(1)请简要概述材料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制度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个人品德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