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的经济成就
年份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 |
GDP(万亿元) |
2006 |
2566 |
3003 |
21.6 |
2008 |
4490 |
4646 |
31.4 |
2010 |
6654 |
7062 |
40.2 |
2012 |
- |
10242 |
|
材料二 2006-2012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
2013年8月22日,商务部通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9日挂牌。中国是贸易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贸区的建立将创造新的要素转移和资源配置模式,开放的尺度也将更大,能够释放新的政策红利,创造新的增长极。从这个角度看,上海自贸区的正式获批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意义不亚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成立。
面对上海自贸实验区的启动,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材料一:
材料二:消费方式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您坐飞机旅行2000公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英国22%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食品产生的,“欧盟”17%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肉类和奶制品。
材料三: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针对材料一、二反映的问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07-2011年我国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情况
我国五年计划规划平均增速
时期 |
六五 |
七五 |
八五 |
九五 |
十五 |
十一五 |
十二五 |
GDP平均增速(%) |
10.78 |
7.92 |
12.00 |
8.26 |
9.8 |
11.2 |
7-7.5 |
注 “十二五“期间指2011年—2015年。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11年我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人均GDP4283美元,排95位,同期发达国家人均GDP达4万美元。
材料一 对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增长不注重研究开发的投入,结构转型中驱动创新因素缺乏,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社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资源透支,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3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材料二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 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机遇,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他们还根据绍兴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断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共生共存,提高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1)上图和上表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2)针对上述图表和材料一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及谷物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比率
注: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又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材料一 餐桌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就达3000亿元,挤占了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为此,中央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系列规定,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查餐桌浪费。近来,一场拒绝“剩宴”的“‘光盘’行动”在民间迅速展开,倡议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
概括图表(含注)中的经济信息。结合图表和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
材料一 某市投资、出口、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投资 |
51.79 |
55.72 |
70.40 |
出口 |
15.87 |
17.67 |
11.54 |
消费 |
42.62 |
43.37 |
43.61 |
注:近几年,该市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而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该市单位GDP能源消耗相当于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材料二 建设美丽中国,政府、个人应该共同努力。同呼吸、共责任,这个责任政府方面首当其冲。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努力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理念;搞好生态环境,加大环境污染的防治。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1)材料一反映了该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2)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你认为应怎样促进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职能等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0分)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继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某植高三(I)班同学广泛搜集资料围绕“文化兴皖,建醴安徽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文化兴皖】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朝阳产业,以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大容量的就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而受到重视。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棵“摇钱树”。因为文化产业不仅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最富于创新的力量,是资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低、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低碳产业,是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且是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逢径。发展文化产业,安徽理应当仁不让。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是怎样成为安徽“摇钱树”的?
【文化育人】安徽的简称是“皖”,这个汉字的寓意是“美好”。自古以来,安徽就以美好的山水闻名于世。在21世纪的今天,生长在安徽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有着和山水一样美好的心灵。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好人榜”活动开展4年以来,安徽省共有488人入选,占全国上榜总人数的近八分之一,位列各省区市榜首。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安徽4人入选,人数也位居全国之首。“榜样的典型效应能转化为群体效应,进而扩散为社会效应。道德模范能够感动和激励广大群众,引领公众向善、从善。”安徽,因为不断涌现的好人而变得更加美好。
(2)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说明安徽将如何不断涌现更多的好人?
【文化建设】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安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资源丰富。但推动安徽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还存在着传统文化保守有余创新不足,内容不新、形式单一、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安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该如何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一 根据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提供的信息测算: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材料二 改革开放3O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中国式的发展速度”,人们的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开,但也正遭遇着“中国式的发展难题”:从“转型之难”到收入“分配不平”;从“城乡二元”结构到道德困境;从各阶层利益博弈加剧到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破解“中国式难题”正成为国人关注的时代课题。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10)
(2)结合材料三,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破解“中国式发展难题”?
材料三: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试验区将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陆续实行一系列改革政策。
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说明下表所列试验区政策的重要意义(9)分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为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表
年份 项目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R&D经费支出(亿元) |
4616 |
5802 |
7063 |
8687 |
10240 |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
314045 |
340903 |
401513 |
473104 |
519322 |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
1.47 |
1.70 |
1.76 |
1.84 |
1.97 |
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3% 。
材料二 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材料三 科技发展丰富了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使表达和倾听更加贴近;科技发展振奋了国人的精神,航母入列、“神九”飞天、“蛟龙”入海……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承载着广大农民的“中国梦”。
材料一 图1 2007-2012年我国GDP总量、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及其增长率
注:2009年是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年。2010-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137%、3.833%和3.278%。2010-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4%、9.2%和7.8%。
表1 2007-2012年我国投资总额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 |
投资总额(万亿元) |
投资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 |
2007 |
11.09 |
42.5 |
2008 |
13.83 |
46.9 |
2009 |
16.45 |
87.6 |
2010 |
19.36 |
52.9 |
2011 |
22.91 |
53.3 |
2012 |
- |
50.4 |
材料二 根据2010年的情况,我国一个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进入城镇生活,进而带动1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材料三 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27%,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造城”运动、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有鉴于此,2013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与消费”的有关知识,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意义。(12分)
(3)结合材料,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10分)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服务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原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这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材料二 2013年9月26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拟定购买服务目录,严格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严禁转包行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说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如何促进资优化配置的?
(2)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道理。
材料一 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种粮户的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15%。同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确保“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成功。
材料二 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某校某班学生组织了一次“我的生活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讨论会。同学王某积极发言:“作为公民,生活方式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活动中去,为国家排忧解难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职责。”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可入肺颗粒物,它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之一,主要是在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通常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大多数城市和农村人口均遭受到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国务院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1)述图1、图2所示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开展PM2.5监测和治理对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义。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财政支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并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