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部已酝酿了近十年之久的环保税法终于进入倒计时。环保税主要税种包括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征收环保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手段。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税收手段来促进环境状况不断改善。
材料二: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推动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和社会关切确定监督工作选题和重点,与时俱进提高监督工作水平。第一,依据宪法和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开展常态化监督,通过召开常委会工作会议,围绕今年重大工作部署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的调研过程。第二,全国人大常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声民意,围绕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提高监督的针对性。第三,建立健全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监督机制,改革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水平。通过召开专题询问会等方式,依法扩大监督领域和范围,不断增强监督实效。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征收环保税是如何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如何履行监督权。
2015年全国两会,“创客”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令创新创业者对前途充满憧憬。请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这样描述创客: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用桌面制造机器制作产品;他们是互联网一代,通过网络分享成果……多年前,欧美“创客”们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无人机,这架无人机实现了众多的功能,“草根科创”的优势可见一斑。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草根科创”的风潮正席卷中国。业内人士认为,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多种多样的市场需求,而创客这种自下而上的科技创新者能够弥补和拓展大工业的模式,从3D打印机到激光切割机等快速制版新贵工艺,也正在颠覆传统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让小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可能。促进新科技和新需求更快地对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特性;中国的创客运动也正是在借助互联网社区发力,促进生产要素更多向有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另一方面,让更多“创客”自由创业、能够成业,让这种小众化的创客产品有了更便捷的销售渠道,也制造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从创客发起地来看,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三大中心的民间创客生态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拥有创新所需的较健全市场环境和比较发达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这是创客们生根发芽壮大的重要土壤。
结合上述材料,从市场规律、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市场机制等角度,分析当今“创客之火,可以燎原”的市场因素。
2015年8月25日,首届“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也倍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关指标对比表
注:据统计,“互联网+”产业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材料二:“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拓展复制到更广阔的非经济领域,“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文化”也在相应领域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域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 “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发挥财政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材料一:受国际市场影响,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已出现十二连跌。与此同时,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依据国务院制定的《消费税暂行条例》,连续三次上调产品油消费税,实现了提税与降价同步。连续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对消费产生了影响,但是最终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材料二:2013年3月,32为全国人大代表联合提交了《关于终止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规定或者条例的议案》。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201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首次在立法中明确了税收法定原则。根据税收法定原则,明确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该修正案草案将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提高成品油消费税为什么能够通过影响消费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确立税收法定原则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评涛涛,微博汹涌,舆论喧嚣。这个舆论场的兴起,带来的是民意的张扬和表达的自由,也带来了舆情的混乱。有些事情,本来是有真相的,可调查者多了,反而没有真相了;有些事情,本来很清晰,可经微博这么一搅和,是非曲直变得非常模糊。
材料二: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商品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的同时大量涌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随之渗入。中国人的思想活动空前活跃,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撞,从而使我国价值观出现从封闭到开放,一元向多样化互动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强烈地冲击着我们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动摇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
(1)根据材料一,有同学认为“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乱”。请你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中的文化冲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构建文化安全。
(3)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孰立不起来、强不起来。请你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两条建议。
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收集到一组信息,并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无抵押无担保,道德信誉彰显有形价值
安徽省通过创新“道德信贷”举措,建立健全激励崇德向善的长效机制,传递好人好报的正能量。道德信贷的最大特点是无担保、无抵押,靠个人道德诚信立本,让道德文明变成“真金白银”。道德信贷的重心在于精神与物质“两富”的结合,通过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引导人们树立“道德是一个人最大资本”的理念。道德信贷把道德品质纳入信贷范畴,让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名利双收,探索道德与经济互相推进。
(1)结合第一组观点,分析“道德信贷”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评析“道德信誉彰显有形价值”观点的合理性。
第二组:“走基层”特别节目,倾听百姓心声
中央电视台在2013年国庆和2014年春节“走基层”特别节目中分别推出,“爱国让你想起什么”和“家风是什么”的特别调查,引发社会的广泛热议。倾听百姓心声,寻找中国人“国”与“家”的精神支柱。
(2)如果你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请分别表达你的一个心声,并阐述其中蕴含的唯物论或认识论道理。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连续10年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使农产品在短期内得到较快增产的同时又造成了土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地力的下降,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造成了压力。
材料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于1月21日正式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作用功能互补。
材料三:“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做到“四个坚持”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央一号文件”体现的政府责任以及政府是如何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1日,新修改的(公司法)正式第一次,标志着以简化程序,降低企业登记门槛的商事制度改革开始全面实施。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商事制度改革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最终使企业和劳动者受益。联系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商事制度改革是如何使劳动者受益的。
材料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作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善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草案。下面表中列举出针对部分现实问题进行的新修改。
(2)结合材料二,分析表中(立法法)修改后的相关规定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动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是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出口升级、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材料一: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4次讨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问题。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积极推动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对接当地的市场需求。
2015年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品、技术“走出去”;支持企业境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加强境外投资监管,规范企业经营秩序,坚决防止恶性竞争。
材料二:据统计,2014年我国高铁机车车辆出口增长19.3%,是同期外贸出口增速的3倍,铁路设备已成中国出口新的增长点。
2014年,我国企业参与的境外铁路建设项目348个,比2013年增加113个;累计签订合同额247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完成营业额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3%。
2015年2月4日,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了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次成功“出海”。此前,中国已与巴基斯坦签署了340亿美元投资协议,将建设大规模核电厂、地铁及轻轨站等。通过装备“走出去”,有效化解了我国产能过剩,带动了国内产业调整和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履行职能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推动装备“走出去”可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优化升级。
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出现增速下滑、增幅缩小、质量提高的阶段性新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及部分地区GDP增速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4年上半年,电子商务零售交易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8.4%。电子商务通过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管理水平,加快了商品流通;将进一步引导企业投资信息网络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会促进物流配送、IT服务、即时通讯等行业的发展。
(1)请概括材料一的经济信息?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结合材料二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作用。
材料三:小微企业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W市人大代表经过调查走访,在该市人大会上提交了《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经该市人大讨论通过后,将该议案交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单位承办。日前,该市人大常委会第二督办组对该建议的实施进行督办,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助推小微企业发展中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合肥市某小学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数字化信息技术深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建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首先,他们将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并通过互联网收集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博客、微信、QQ等上传自己的教案、课件、论文,进行资源共享。其次,他们建立“云教室”,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制成视频,放入云教室,形成“微课堂”。学生通过“微课堂”进行线上自学,在家里就可以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学校课堂则成为师生互动和学生展示的场所。对有些在学校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在家里进入“云教室”进行“再学习”。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在“云教室”里开设了陶艺、剪纸、跳绳、魔方、标本制作等二十多门特色课程供学生选修。
有评价指出,该校的做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充分兼顾学生学习个性的缺陷,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随着“云教室”的发展和完善,该校上课外补习班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部分网瘾学生的网瘾程度也大大减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科技进步对学校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2)该校的经验引起广泛关注。有人在对该校进行调研后得出结论:“科技创新水平决定教育水平。”对此观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表明你的态度,并从实践观角度阐明你的理由。
(3)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我国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请结合材料,就倡导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写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每一条字数限15字以内。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服务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简政放权稳增长。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同时又强调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
材料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拟定购买服务目录,严格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严禁转包行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1)请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政府应该做到“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的合理性。
(2)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道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在政治参与时,根据法律、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之中,在重大公共决策的征求意见之中、在各种竞争性选举之中,都能看到公民理性行为。不断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如听证会、政务公开、开门立法、社会公示、群众评议、政风行风热线等。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努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由。
材料二: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衔接新老规划的关键之年。接下来的“十三五”将是一个以全面适应新常态为主题的五年规划期。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给群众以安全感。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新常态”下“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相关论述的合理性。
材料一: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间链条,成为国名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统计表明,物流业结束了过去十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到9%左右,同时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物流地价普遍超过80万元/亩,燃油价格高位运行,劳动力成本高,环保成本也逐渐显现。但近年来,受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带动,电商、快递、快运、食品、电子、快销、医药、冷链等物流细分市场却保持较高增长态势。物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目前,领先企业通过流程再造、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挖掘物流整合潜力,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给物流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新的挑战,专业化、一体化、个性化的物流模式创新,引领企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简要概括我国物流业在“新常态”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并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分析发展物流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据统计,2014年,我国企业参与的境外铁路建设项目348个,比2013年增加113个;累计签订合同额247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完成营业额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3%。 2015年1-7月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出口交货值10,956,235.00千元,同比增长30.92%,铁路设备已成中国出口新的增长点。
2015年2月4日,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了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次成功“出海”。此前,中国已与巴基斯坦签署了340亿美元投资协议,将建设大规模核电厂、地铁及轻轨站等。通过装备“走出去”,有效化解了我国产能过剩,带动了国内产业调整和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推动装备“走出去”可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优化升级。
截至2014年11月,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和710个省级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以来,安徽各地综合考虑规划区域、人口规模、交通区位、经济发展等因素,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注重遵循群众意愿,确保规划建设符合农民意愿;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向中心村延伸;注重结合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村庄公共设施建设,让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与城市社区相同的服务。
(1)结合材料一,简述规划美好乡村建设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先导。各地立足村庄实际,按照“一户一策、一栋一品、一庄一色”的原则,突出乡村特色,把中心村建设重点放在安全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村庄道路、危房改造、电力通信等方面,同时还引导文化、教育、卫生、体育、金融服务等公共设施向中心村布点,不断创造符合农民心愿的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新生活。
(2)请运用矛盾分析法阐释材料二是如何规划美好乡村建设的?并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如何使编制规划更好地反映民众心声?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