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推介了“新年第一书”——《历史的教训》,响应习近平的号召,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物学给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生命即是竞争;第二个教训是:生命即是选择……有的人在应付生存的各种考验时,拥有比其他人更好的禀赋。鉴于“自然”未曾认真拜读过美国《独立宣言》……所以我们生来就是不自由不平等的。
材料二 自由和平等是永恒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方取胜,另一方即会死亡,当人们获得自由时,他们之间天然的不平等差不多就会呈几何式增长,正如19世纪自由主义统治下的英国和美国一样。
——《历史的教训生物学与历史》(美)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1968年著
材料三 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同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与之相关的过程,它借助于类似于半社会主义的立法,通过财富再分配政策,来限制个人所得。……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
——《历史的教训生物学与历史》(美)威尔·杜兰特 阿里尔·杜兰特1968年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利用了生物学的哪一理论?他的观点和《独立宣言》的主要原则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内部的“不平等”有何突出表现?
(3)材料三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有哪些表现?它是否使民众实现了真正自由?为什么?
(4)材料三中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哪些“增加平等”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自由与平等”的认识。
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称为“有意史料”;人们在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称为“无意史料”。研究历史时应注意加以鉴别。
材料一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材料二 (农民抵制集体农庄)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
——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据苏联档案)
材料三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发饼干、糖果救济难民,受到了南京人民的欢迎的照片(下图)。
材料四 有些(日本)报界人士来到一个难民营入口处,(向中国难民)分发饼干、苹果,并且拿出少许铜板给难民,还为这种“善行”拍了电影。就在同一时间,一伙日本兵爬越大院后墙,强奸了约12个妇女。这却没有拍电影带回去。
——正在南京的麦卡伦牧师(美籍)在日记中写道(1938年1月9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都反映了苏联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态度,请从史料鉴别的角度,指出哪条材料更符合事实?并说明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对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七八十年代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3)材料三能否客观反映日军占领南京后的行为?请结合材料三、四说明理由(可从材料来源及内容方面说明)。
(4)请把以上四则材料按“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分类。指出哪类史料更具有证据力,并说明理由。
对同样的历史活动,不同地域的人或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於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宽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
——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书于1451年)
材料二 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年一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他带回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1585年,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德雷克在加的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
——德尼兹·加亚尔(法国)著《欧洲史》
材料三 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番舶长张琏。广东潮州饶平县人。张本大盗,明嘉靖末作乱,扰广东、江西、福建三省。西籍言嘉靖间有海寇张士流夺据葡人之澳门。殆即琏也。中国人之胜西人,自是始。琏后为官军剿平。已报克获,万历五年,商人诣旧港者,见琏列肆为番舶长。漳、泉人多附之。犹中国市舶官。盖琏虽不称王,实握王权矣。
——梁启超著《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陈祖义和德雷克都曾海外劫掠,两者的结局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说明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
(2)历史记述能反映记录者的观点和立场。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关于民间海外活动的记述,指出陈祖义张琏的共性,分析马欢和梁启超观点的差异。
(3)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的本质是选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5分)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明清王朝对教育的控制权体现在什么制度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迭造成的恐惧”。
一一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习近平在会晤中明确告诉奥巴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奥巴马也表示,美中双方需要了解对方战略目标。
“中美元首首次会晤达到了目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这次会晤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全局定下基调,即避免冲突、加强接触、密切合作。此间专家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会晤,两国元首共同规划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战略共识,对中美两国乃至亚太地区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一新华网《历史性会晤战略性共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试以世界近现代史实评析该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代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它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
材料三 安倍卷土重来,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欲望,试图实现5年前的未竟之志,而其最大心愿就是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让日本摆脱二战结束后形成的所谓“战后体制”束缚,实现“国家正常化”。
——《京华时报·更保守的安倍会将日本带向何方》(2013.6.27)
材料四 近日欧盟理事会以及欧洲议会联合修改了欧盟反倾销基本法中关于市场经济待遇调查的规则。其突破口在于被调查商品出口国企业能否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美国、欧盟等均将中国的国有企业视为中国政府的公共机构。中国反倾销之路很难走。
——新浪微博(2013.7.10)
(1)材料一中孔子维护的是什么秩序?宋代理学家是怎样发展这一规则的?
(2)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两大势力争夺规则制定权?其最终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战后体制”指什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为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采取了哪些行动?
(4)材料四中中国面临什么问题?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该如何突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
——摘自《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材料二 据国际透明组织近年来对各国廉洁度的年度排名,最廉洁的十几个国家中除新加坡外,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究竟发达国家建立了怎样的机制,能够“将筐里烂了的桃子挑出来,从而保持整筐桃子的新鲜”?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一)专设监督机构;(二)政务公开与财产申报……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材料三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顿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
(2)材料二对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的作了部分概括,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并予以简要说明。
(3)根据相关材料,谈谈你对遏止腐败的认识。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材料三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结合工业革命的历史,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这一论述的理解。
人际关系·政党关系·国际关系
材料一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建立社会等级)。分何以能行?曰:义(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相对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
——柏拉图《国家篇》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和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人分析其主张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
||
①1927年北伐战争示意图 |
② 1934—1936年红军长征路线图 |
|
③ 1937年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示意图 |
④ 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示意图 |
|
(2)阅读图①至④,结合所学,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读和分析逻辑清晰。
(3)二战后国际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合作加强。请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欧洲一体化的具体史实回答: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面对国际形势吸取教训、加强经济合作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 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14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二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
(1)据材料一,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8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8分)
(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人既然是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出让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权利。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归纳材料一中体现的洛克的思想原则,并指出材料二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其中哪一原则?
(2)材料二实践结果如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样实践结果的原因。
材料一 任何民族的命运,胥决之于其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力,亦即决之于文化。文化的形成有发之于一己者,有得之于人者,后者的重要性尤大于前者。集思方可广益,有容乃能致大。文化为人群谋求生存与生活需要的产物,各民族的处境不尽相同,因之所成各有局限。迨活动范围扩大,见闻增广,人之所长,或为我之所短,如能予以接纳,不惟生存安全无虞,生活亦可随之改进。否则世异势移,在彼此角逐之下,往往为盛衰所系,必须急起直追,纵不能后来居上,最少可并驾齐驱。
---------冯桂芬语
材料二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中央社重庆十日急电)狂欢占有了重庆,自然也占有了每一个同盟国的每一个城市。当这次大战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早发动侵略的一个敌人──日本,宣布接受促其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宣言消息,传到抵抗侵略最早的中国陪都重庆时,艰苦作战了八年之久的中国人民,自具有无比的欢欣。中央社记者首先张贴和印发东京的投降广播和旧金山报道日本投降的新闻以后,立刻传遍了山城,记者和几位同事驾三轮车狂敲响锣,绕城一周。从这原始乐声中,市民知道了他们期待已久的一件事,直接的反应是狂欢的踊跃拍手,从每一个人的表情上,可以想见他们的脑海里立刻忘却了一切,全身细胞在跳动。盟军乘吉普车跟着行驶全城,但满街的人流,使乱鸣喇叭失效。
──《中央日报》(1945年8月11日)
(1)为能实现“在彼此角逐之下,往往为盛衰所系,必须急起直追,纵不能后来居上,最少可并驾齐驱”这个理想,以冯桂芬等为代表先进的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做了哪些大事,请依据所学知识列举出这些大事件并结合所学归纳这些事件的特点。
(2)如何解读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请依据中日关系史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实加以评述。
(3)材料表明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欢欣鼓舞,但这好景并不长,请结合史实及所学知识分析又经历了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才真正的迎来了“胜利”,中国才有了真正的人民的政权。我国现在的无产阶级政府为了人民利益为了圆中国人的“中国梦”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作为,依据所学知识,试举几例。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