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安放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解放南京》(1949年4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是指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2)材料二中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哪一天?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何重要的国内意义?
(3)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的哪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解析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薇……东亚之安定而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认为中共所说的当时中国的形势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国共两党为实现这些目标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2)为了实现材料三的目标,国共两党曾经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今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材料三  “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四  “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兹值该业户粮宜急征之侯,正属该佃户租难拖久之时,倘有托词延误,一经控迫,抵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
――太平天国1861年指示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
(2)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
(3)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
(4)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出什么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原因是否是真实原因?如果不是,真实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 上海,今日中国经济中心,世界大都市之一,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她的近代历史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她像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颗明珠,具有“东方明珠”之美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上海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两例。
上海又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列举20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名称及其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内容。
上海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舞台。有人说,中美关系新的一页是在上海揭开的。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1996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建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该机制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这一组织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模式?该组织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何重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 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正常。……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很多民主人士来信来电给我们,表示他们坚决拥护共产党,要与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并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全国性政府。……
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但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在那时,按照薄一波同志的说法就是,“我们党要取得革命胜利,主要靠的自力更生,也离不开国际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定都北平正好可以更为方便、直接地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引自新华网2008年9月30日《新中国定都北京原因之揭秘》
材料三 党中央成立后,从上海开始,至北京结束,这一红色“巨流”,在其87年的艰辛历程中,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党中央的这87年艰辛历程,饱含了党由于右倾、“左”倾错误带来的惨痛教训,也饱含了党在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的经历……。
——引自新华网2008年9月30日《从上海到北京,中共中央所在地变迁史》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邮票反映的事件的名称并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邮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领导中心分别确定在图1和图3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定都北京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变迁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已预感到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事实正是如此,这种变局,首先是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开始的。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元,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线”,-----丝比用手纺更细洁光滑,------每间丝偈大者丝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四两不等。启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相继起者多至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元,远近胥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
(1895年=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宝)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材料四   1922年,民族实业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位实业家认为:“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是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结束3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企业性质,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10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材料三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请回答:
(1)20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行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后共同开展了什么运动?
(2)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3)“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
(4)从国共两次合作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年间,山东人口突破了3000万。人口的增加使人均耕地只有3.68亩,同时,在清代的268年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各种自然灾害之严重超过全国其他各省。……咸丰年间,“鲁捻”、幅军、长枪会军、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山东人的生存面临严峻的形势,到关东当“流民”就不足为奇了。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于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殖民当局从山东等地诱骗和捕捉当地农民到东北的矿山等充当劳工,到1940年达到130余万人;1942年至1944年每年也有百万以上的华北劳工到东北。
材料三 建国初期,政府号召关内的人们主动到关外进行“垦荒建设”。据资料记载,1956年,仅山东省就组织了10余万青年开赴黑龙江。到60年代初期,山东农村又出现了一次自发的规模巨大的闯关东潮。
材料四 (山东移民的到来使关外)土宜稼穑,收获之多既倍于他省,粮价之贱亦丰于内地……山东人励精克己,商人互通缓急,恰如一大公司,其各商店则似支店,互相补给商品,以资流通。而在金钱上尤能融通自在,故虽有起而与之争者,终不足以制之也。满洲人及俄国商人固无论矣,亦退避三舍,不能与山东人抗衡。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概括晚清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人移民关东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两个时期山东人移民关东的性质有何不同?(4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山东人移民关东的影响。(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说明“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①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周恩来《为江南死难者志哀》
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回答:
(1)诗①“四百万人同一哭”是因为什么条约的签订日本割占台湾?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首诗写于 哪一年?
(2)诗②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抗日战争时期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诗③反映的反共高潮是什么?
(4)诗④反映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什么战役?结果怎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材料是:(11)
l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的内容:“……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 
(1)日本天皇在诏书中认为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他又认为停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日本停战的实际原因是什么?
(4)近代史上日本为“帝国之生存”而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分别
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