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
A.强调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B.重视传宗接代,具有宗法色彩 |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D.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
下面的“中国古代战争密集区简表”,引自施和金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秦汉至南宋,北方战事多于南方 |
B.战争密集呈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
C.变化趋势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相关 |
D.河南地处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以下关于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符合该观点中的“‘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 B.官僚政治的弊端 |
C.中央集权的削弱 | D.行政效率的低下 |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
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
A.辅佐中央管制地方 |
B.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 |
C.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
D.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 |
汉朝的内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 经济政治 |
B. | 文化传统 |
C. | 人口密度 |
D. | 地理环境 |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自古皆封建诸候,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汉祖以匹夫起事,解群雄而定一尊。……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中的“天之变局”是指( )
A.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
C.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 D.从贵族世袭到多布衣将相 |
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