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l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中国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鸦片战争时期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出现了如《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一批著作,这里的“志”是指
A.抒发救国抱负的书籍 | B.中国传统的记事文章或书籍 |
C.历史地理专著 | D.介绍西方知识的著作 |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期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
C.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意为毫不起眼的东西在不同的境况下有很大的用途)。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书 ( )
A.提倡经世致用 | B.主张“师夷长技” |
C.介绍西方史地 | D.力主变法图强 |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片胡言”。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
C.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 |
D.“中体西用”的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
林则徐是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学术界对其研究颇多。下列对此研究最有史料价值的材料是 ( )
A.评价林则徐的史学论著 | B.电影《鸦片战争》 |
C.林则徐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 | D.长篇历史小说《林刚徐》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中学为体”根本目的是( )
A.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的权威 |
B.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的统治 |
C.维护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延续性 |
D.抵御外侮,谋求自强之路 |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本质意义在于
A.使中国人了解了世界的形势 |
B.在军事上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实力 |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
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重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是
A.鸦片战争前 | B.19世纪40年代 |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D.19世纪90年代 |
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最突出的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 B.都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
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都代表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利益 |
(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他提出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67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李鸿章对“边防”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加强海防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材料三 (1894年)秋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鲜,下诏宣战。……谕李鸿章扩充海军,慎选将才,精求训练,通筹熟计以闻。……海军副将邓世昌及日人战于大东沟,死之。……(1895年)乙亥,日兵寇威海。我海军与战于南岸,败绩。……威海陷,……刘公岛陷,水师燹,丁汝昌及总兵刘步蟾死之。……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使日本。
——赵尔巽《清史稿》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海军参加了哪些重要战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海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