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
C.林则徐是主张学习两方的先进思想家 |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B.托古改制 |
C.变者天下之公理 | D.祖宗之法不足守 |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评论某人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尔、炮尔、船尔、机器尔。”梁启超评论的“某人”是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形式上是新颖的 | B.方法上是激进的 |
C.学术上是科学的 | D.思想上是落后的 |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C.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意识的启蒙,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 B.救亡图存 |
C.反抗外来侵略 | D.反对专制统治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图书出版者将自己的小像印在书名页上,例如,明万历年间余象斗是建阳书林著名图书出版业者,他刊刻的《锲三台人芸窗汇爽万锦情林》一书,不仅出现“双峰堂余文台行梓”这样的书坊名,还有他的一幅像,即所谓《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图》,图中余仰止端坐案前,座旁一捧砚女婢,堂下一烹茶小童。
材料二 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科学类期刊--《格致汇编》。《格致汇编》在主编傅兰雅的主导下,大致通过四种途径在英国、美国、韩国、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流传。具体言之,它多次借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的机会,入藏美国与英国的博物馆、图书馆;通过来华使团的文化交流、图书采集活动而进入日本和韩国;通过基督教会的关系,由于传教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密切关注,而进入英国(后辗转澳大利亚)以及奥地利。《格致汇编》还曾在傅兰雅的主动出击下,得到英美多家科学杂志的宣传。
——赵中亚《晚清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的异国流传》
材料三 (《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比2009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增幅为4.4%;报纸阅读率为66.8%,比2009年增加了8.5个百分点,增幅为14.6%;期刊阅读率为46.9%,比2009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增幅为2.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
——吴娜《光明日报》2011年4月22日
(1)根据材料一,说明余象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致汇编》通过那四种途径在各国流传?《格致汇编》的异国之旅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中的国民阅读调查反映了什么现象?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
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D.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
章开沅认为: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经历了从“愤悱”到“讲画”再到“变力”的过程,认识上从情感走向理性,实践上变革的动力和力度也在逐步深化。其中“愤悱”、“讲画”、“变力”所代表的派别顺序正确的是
A.顽固派/洋务派/革命派 | B.革命派/顽固派/洋务派 |
C.洋务派/革命派/顽固派 | D.顽固派/革命派/洋务派 |
“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求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观点最有可能是谁提出的
A.魏源 | B.林则徐 | C.李鸿章 | D.康有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