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
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一本新出版的书介绍当时欧洲各国的政治与体制,书中指出:俄罗斯、法兰西、普鲁士等国盛行君主专制;荷兰及西班牙已无法维持海上霸权;而英国因开风气之先,实 施君主立宪制度,君主与国会共治,国势蒸蒸日上。这本书出版于何时?
A.十六世纪初 | B.十八世纪末 | C.十九世纪末 | D.二十世纪初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公开反对君主制 |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 B.德国 | C.日本 | D.俄国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引进机器创办近代工业
③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④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材料中所说的“道”是什么?
A.中国传统思想道德 | B.科学技术 |
C.民本思想和制度 | D.自然规律 |
“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他”是
A 魏源 B 郑观应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洪仁玕 | D.康有为 |
中国近代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学”“西学”的态度不同。下列言论属于洋务派的是
A.“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下列资料或书籍中,由林则徐组织人员编写的是
①《各国律例》 ②《四洲志》 ③《海国图志》④《瀛环志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我国历史上从汉朝至清朝几个朝代都有不同表现。阅读下列几段话后,回答下列问题。
汉唐虽然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
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1)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分别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试简述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过程。
(4)试分析出现“西学东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德国 |
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各近代化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张之洞《劝学篇》)下列四项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1)“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2)“立国根本,尚礼义不在技艺”
3)“师夷长技以自强” 4)“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A.1)2)3)4) | B.1)2)3) | C.2)3)4) | D.1)3)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5世纪至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