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品论:"呜呼!可不谓人杰"这表明作者

A.

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

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

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变法通议》 D. 《孔子改制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他”是

A.魏源 B.郑观应 C.康有为 D.孙中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来,中国人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字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显著减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这些变化反映出
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    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
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④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该言论应出自

A.郑观应《盛世危言》 B.张之洞《劝学篇》
C.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D.梁启超《变法通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歼 B.洪仁歼、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在日本却大受欢迎,重刻、翻译,各取所需的版本很多。此书那时未能在中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们不重视 B.相同的著作很多 C.缺乏社会环境 D.缺乏物质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柏杨的比喻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D.批评了当时的“中体西用”观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西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发展,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宋代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文明在文化领域到了宋朝达到顶峰,尤其是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因为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材料二: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胡适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存》卷首,1930年12月出版。)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怎样理解“这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近代前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了哪些先进的政治思想?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3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现“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闻,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体现这种意图的著作是            (   )

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D.《敬告青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的认识和结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和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③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阶段④向西方学习呈现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凡例》中称:“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人杂书。”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说:“斯纯乎以夷人谭夷地也。”这表明中国近代早期的知识分子         

A.对西方认识零散而肤浅 B.全面了解西方历史地理
C.密切关注西方政治制度 D.正确看待西方先进文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的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方式受到冲击而造成的如此猛烈、痛苦的动乱。”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 B.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C.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D.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
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
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
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