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天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 )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脱离了社会现实,属于空想 |
C.反映农民的理想追求 |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革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是
A.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
B.学自然科学理论——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
C.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自然科学理论 |
D.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 |
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 )
A.为官清廉正直 | B.关心人民疾苦 |
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 D.主张开眼看世界 |
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19世纪60年代以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师夷长技”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试比较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异同点。
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 D.要不要抵制列强的侵略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到: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可能是
A.美国共和制 | B.英国议会君主制 |
C.德国二元君主制 | D.法国共和制 |
下列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技,达到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 |
B.思想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 |
C.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关键在于“中学为体” |
D.是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
以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为代表的新思潮的作用和影响的是
①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②使人们开始注目世界,探索知识
③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④直接导致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形成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