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能分别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步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如何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什么成为近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俱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遗折
材料三 严复表述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生存斗争”的达尔文主义学说,及其阴郁的推论——“自然选择”。严复创造了两个汉语词汇来表达这些概念:“物竞”和“天择”。“物竟者”,严复解释说,“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通过将两者合而为一,严复创造了新的四言习语——“物竞天择”来指称这两个深具影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口号。
——美国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
材料四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今且日新月异,凡举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
(2)依据材料二,指出张树声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批评?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进化论的原因何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说明陈独秀提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据此理解,“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著作、报刊反映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过程。其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的影响最大、最深的是(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纪念馆内,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魂之心。”下列著作与此馆纪念的人最为密切的的应是(   )





A
B
C
D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针对右图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科学”
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国图志》曾在中国和日本19世纪中期的知识界产生了较大的震动。这部著作 

A.作者为林则徐 B.使人们开阔视野,摆脱闭塞保守的思想
C.介绍中国地理的专著 D.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政府在20世纪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

1901年6月
复开经济特科,命内外大臣保荐
1901年8月
废八股
1901年9月
各地书院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并在各地设立蒙养学堂(即小学)
1905年9月
宣布从次年起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1906年2月
太后面谕学部,实行女学,不久订立女学教育章程

以下是关于这些改革措施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B.是清政府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调整
C.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教育改革   
D.培养出的新式人才巩固了清朝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仍保存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①林则徐   ②洋务派   ③早期维新派   ④维新派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