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学”“西学”的态度不同。下列言论属于洋务派的是
A.“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下列资料或书籍中,由林则徐组织人员编写的是
①《各国律例》 ②《四洲志》 ③《海国图志》④《瀛环志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德国 |
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各近代化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张之洞《劝学篇》)下列四项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1)“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2)“立国根本,尚礼义不在技艺”
3)“师夷长技以自强” 4)“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A.1)2)3)4) | B.1)2)3) | C.2)3)4) | D.1)3)4) |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品论:"呜呼!可不谓人杰"这表明作者
A. |
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
B. |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C. |
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
D. |
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 | 《海国图志》 | B. | 《资政新篇》 |
C. | 《变法通议》 | D. | 《孔子改制考》 |
“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他”是
A.魏源 | B.郑观应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原来,中国人在书写西方国家名称时,总加上偏旁(通常是犬字旁),但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就显著减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夷”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是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称为“洋”了。这些变化反映出
①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观念的转变 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
③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④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该言论应出自
A.郑观应《盛世危言》 | B.张之洞《劝学篇》 |
C.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 D.梁启超《变法通议》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歼 | B.洪仁歼、康有为 | C.康有为、孙中山 | D.孙中山、陈独秀 |
《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在日本却大受欢迎,重刻、翻译,各取所需的版本很多。此书那时未能在中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们不重视 | B.相同的著作很多 | C.缺乏社会环境 | D.缺乏物质基础 |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柏杨的比喻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 D.批评了当时的“中体西用”观念 |
“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闻,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体现这种意图的著作是 ( )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C.《新学伪经考》 | D.《敬告青年》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