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
A.反对学习西方 | B.中体西用 |
C.变法改制 | D.民主共和 |
日本福泽谕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恭亲王奕曾说:“中国(甲午战争)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里,奕可能会
A.主张“全盘西化” |
B.否定维护旧制度的一切做法 |
C.要进一步发展近代化 |
D.提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目标 |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这种探索的有(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在洋务运动中教育领域呈现出一番新景象(下表)。对此番新景象评价正确的是( )
外国语学校 |
工业技术学校 |
近代军事学校 |
科举制度 |
留学生 |
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等 |
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江南制造局附设操炮学堂、工艺学堂 |
天津水师学堂、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直隶武备学堂等 |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 |
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张之洞) |
①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
②加速了旧教育体制解体
③奉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构架
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据《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介绍,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指
A.顺应世界潮流 | B.走向民主共和 |
C.启蒙国民思想 | D.拯救民族命运 |
1839年《澳门新闻纸》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行事“相反”是指( )
A.抗击英国侵略者 | B.设立译官,翻译西学 |
C.虎门销烟 |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广府中学堂是广东最早的一所中学堂。其必修科目计有:读经、讲经、修身、中国文学、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图画及体操等科。这反映出该学校的教育宗旨是( )
A.“中体西用” |
B.宣传维新变法 |
C.宣传民主革命 |
D.培养民主与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严复认为近代中国一个政治派别的主张是“大抵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这一政治派别( )
A.提出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
B.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
D.提倡在中国实行文学革命 |
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论述( )
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
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
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
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 |
下列中国近代思想主张出现最晚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
C.“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故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
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