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高中历史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概念
理解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B
盐铁官营
官府对盐和铁的生产销售实行垄断
C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海外贸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保守与进取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者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 B.重农抑商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海禁”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D.说明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的是特定的人群,而不是特定的行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海外贸易刺激了丝织业生产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
C.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D.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