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经济生活方式?这种经济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中体现的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 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 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6分)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8分)
(4)据材料四指出,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贸易的认识。(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 “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材料二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材料三   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
出口
进口
1929
52.41
43.99
1930
38.43
30.61
1931
24.24
20.91
1932
16.11
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针对这一趋势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1945年,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宣告成立。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
2014年10月,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备忘录。2015年3月,英法等国宣布加入亚投行。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鲁格曼评论的依据。简要说明世界银行、亚投行的成立与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之间的历史关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合作、交流、发展、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二  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叶,中国和拉美之间存在着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 西班牙自1565年逐步侵占菲律宾诸岛,由此开辟了环太平洋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在明都洛外海营救了一艘中国船只。1572年,闽南商人把许多价值不菲的商品运到马尼拉,其中包括丝绸、瓷器和熏香、麝香、金属制品以及水果、肉食腌腊品等等。西班牙人全部买下后,转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此,从中国沿海诸港至马尼拉再至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年年往来。
——《明清时期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三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摘自《观察者网(上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之际西欧的社会背景,试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8分)
材料二: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葡萄牙、荷兰三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国家(代称)
1500—1599
1600—1700
1701—1800

705
371
196

65
1770
2950


811
1865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甲乙丙各指哪个国家并分别说明理由。(9分)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演讲
(3)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4分)
(4)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概括指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有利条件。(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 “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在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4)病逝于古里。终年六十四岁,赐葬于南京的牛首山。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 %。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英国和荷兰为70%,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结果或趋势,并从中外对比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府的角色定位影响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政府盐铁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政策变化后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2)归纳材料三阐述的经济理论,并分析其出现的社会背景。(6分)
材料四     1993年——1995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3.3%以上。……此后,美国经济持续以超过4%的速度增长,2000年,经济增长率仍稳定在4%左右。……通货膨胀率从1990年的4.3%下降到1999年的1.1%,为60年来最低。1998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消失,出现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经济强劲的同时,失业率下降,从1991年的6.8%,下降到1999年的4.4%,2000年维持在4%左右,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摘编至人民版教材必修二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中克林顿政府创造的经济扩张奇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方向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司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3)根据材料四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1912—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并说明其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荣氏兄弟(荣敬,德生)抓住时机,向面粉业大举投资。1914年——1919年,茂新,福新厂的生产能力激增,其面粉不仅畅销我国北方各省,而且远销英法及东南亚各国……在棉纺业方面,1915年荣氏兄弟创办办申新纱厂  
——《荣氏兄弟的创业思想》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2)材料四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
(4)据材料五回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行业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