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用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着,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清)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1)据材料,指出农民种茶态度的变化,
(2)分别分析农民前后两种态度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希望与中国建交、贸易。当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时乾隆帝十分不快,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拒绝了英特使提出的一切要求,信中写道:“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又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
——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 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新前景。
请回答:
(1)对材料一中乾隆帝的言论,当时清朝的士大夫与马戛尔尼的感受有何不同?结合史实分析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
(2)为什么材料二中的杜鲁门对美国及其制度充满自信?二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世界的领导?
(3)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三个自信”的底气来自何方?请结合史实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1944年,中外记者団延安之行对红色中国和边区形象的报道,对西方影响较大。……在西方记者和观察者的笔下,红色中国及其后来的边区是一个“没有乞丐、没有鸦片、没有卖淫、没有贪污和苛捐杂税的理想社会”。当爱泼斯坦坐在延安的窑洞前,准备将自己的见闻告诉家人时,他的感受基本上是所有在延安的外国记者的共同心声,“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
——《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说明西方记者对红色中国和边区持何种态度?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材料四所列事件反映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史上的哪三个重要阶段?这些事件对中国和联合国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经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经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个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根据网站资料整理
材料二   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如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1918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为85.5’法国为29.6’,德国货物几乎完全停止进口。
材料三   1912年,日本输华物质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海关银,而到了1919年,输华物质总额猛增到24000多万两海关银,美国也从1913年 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000多万两
(1)根据材料一,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何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期间,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对华采取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及其影响?
(3)二战期间,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结合相关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前景的认识。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观念影响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语
材料二:《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一书中记述到:1851年伦敦博览会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上海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材料三: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做法也反映了上述社会经济思想主张?这些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博会上中国展品与西方国家的展品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的实际含义是指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汉武帝时,因长期对匈奴战争,财政十分困难,汉武帝认为,许多大盐铁商家累积万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从不支援国家之急,于是他断然采取了废止盐铁自由经营、代之以国家专营政策。……后来,桑弘羊任治粟都尉,增设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掌管各郡国的均输事。各郡国多设均输官和盐、铁官,扩大均输业务,凡商贾所贩运的货物,只要有利可图,均输官都以地方所收租赋为本钱,购置当地土产,转运到外地牟利。
材料二  有些国家,允许它们全体人民经营殖民地贸易。母国人民,得从母国任何港口,与列民地通商,除了海关的一般证件外,不需要任何特许状。在这场合,经商者人数众多,他们彼此间的竞争,使得他们不能榨取非常高的利润。在这样宽大的政策下,殖民地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售卖他们自己的生产物,购买欧洲的商品了。……但英国对其殖民地贸易所采用的宽大政策,大体上限于原料或粗制品的贸易。至于殖民地产物更精致的加工,英商和制造者要自己经营,并请求国会,以高关税或绝对禁止,使这些制造业不能在殖民地建立。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中国价格形成形式的比重及其变化

项目
政府定价(%)
政府指导价(%)
市场调节价(%)
2002年
比上年
2002年
比上年
2002年
比上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
-0.1
1.3
0.0
96.1
0.1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
2.6
-0.1
2.9
-0.5
94.5
0.6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
9.7
0.2
3.0
0.1
87.3
-0.3

 
——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2002年度三种价格形式比重测算情况的通报》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贸易政策的特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国对外贸易推行的是什么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到19世纪中期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归纳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当前我国深化改革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变化。反过来,适应变革的经济政策也会有力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社会前进和文明进化的应有之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西方推行的商业政策和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经济政策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文明的借鉴与发展
(3)阅读下表,以“文明的借鉴与发展”为题,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任选2例)

国家
事件
日本
明治政府“文明开化”
法国
拿破仑的《民法典》
苏俄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美国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经济干预

 
示例:程朱理学:理学家借鉴道教佛教有益成分,从宇宙起源探讨伦理纲常,创立了理学,使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又称新儒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雷莱爵士曾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马克思曾指出:“对于一种地域性的侵略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的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
——摘自萨拉等主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摘自《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四     英国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扼要概括海洋有哪些可以利用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海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近代中英在发展海军方面的差异。综合上述材料,从中你得到那些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清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在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
(3)依据材料三,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时,由于大事兴作,巨款开支,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此时,豪商大贾们却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从公元前111年开始至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完全由桑弘羊负责主持。在桑弘羊等的筹划下,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桑弘羊扩大盐铁官营的建置,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在桑弘羊的建议下,实行“酒榷”即酒类专卖。他还采取措施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这种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在他的建议下,实行了均输和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简析桑弘羊改革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移世易,大国兴衰,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将1350-1650的300年时间,视为“漫长的16世纪”。这一长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
与此相对应,社会史学家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则提出了另一个长时段的分期概念——“漫长的19世纪”(1650-1915),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亚洲的形象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述中”的全面贬值。
——据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
材料二    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18世纪法国部分启蒙思想家)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据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
(1)推断材料一中布罗代尔和阿瑞吉对长时段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他们”得出这种认知的原因。
(3)材料三中荷兰、英国、美国确立各自的“漫长世纪”有哪些共同因素?你是否同意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了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二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材料三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欺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盐自古被称为“食肴之将”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中征税。

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于是国库充实,民不益(增加)赋而天下用饶。

隋朝和唐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

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政府统一收购盐,就地在盐场征税后批发给盐商,任其自由销售。

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经营食盐的凭证)经营。

 
(1)请阅读上表,对盐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写标号)并说明理由。并概括影响盐业政策变化的因素。
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宴会上出现了)主菜和甜点之间的中间菜。宾客们利用上菜的间隔,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为让宾客惊呼的一道风景。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中间菜是文艺复兴这段“插曲”的前奏。                                              
——摘自《权力的餐桌》
(2)概括中间菜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间菜是文艺复兴的前奏”这一观点的理解。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材料所述的社会现象。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