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这说明
A.知识经济在美国诞生 |
B.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
C.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大 |
D.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大 |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B.城市化进程加快 |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一书写到“我们知道,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没有物质的世界是一个空虚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物质、能量及信息三者缺一不可。”对于材料中提到的物质、能量及信息,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人类对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认识和利用,不是同步的 |
B.人类对信息的认识与利用,是伴随着对物质和能量的认识与利用而开始的 |
C.人类对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认识和利用都是伴随着科学理论的突破而进行的 |
D.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导致建立在理论水平上的信息技术出现的稍晚一些 |
二战后,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1969年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苏联建立第一个空间站。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航天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中心 | B.先进的航天技术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强盛 |
C.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 | D.航天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激烈 |
(2008江苏七模12题)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这充分说明科技革命使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 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
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2009年1月山东德州市高三质检25题)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使用②化工业兴起发展③太阳能开发利用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早在1962年时,美国的卡逊(R. Carson)出版了《静寂的春天》 (Scient Spring)一书,书中的标题如“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叫了”,“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可是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 B.耸人听闻杞人忧天 |
C.靠科技人类能克服它 | D.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
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如下科技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为
①电子计算机 ②蒸汽机 ③人造地球卫星 ④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① | C.②①③④ | D.④③②① |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B.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 )
A.研究热辐射 |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
C.解释光电效应 |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
小马在求职应聘时,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某公司发送了一份个人简历,不久就从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到来自该公司的面试通知。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依托的技术设备是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还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泄漏危机,长期的危害将不可预计。面对这场浩劫,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利用核能需要谨慎从事 |
B.核能的研究和使用弊多利少 |
C.人类需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 |
D.这不会影响到人类在核研究方面的步伐 |
下列学术观点与科学家相匹配的是
①“人的结构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
②“物质的辐射能以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
③“一切物体皆有引力,而且与各自所含的质量成正比”
A.①达尔文②法拉第③爱因斯坦 |
B.①达尔文②普朗克③牛顿 |
C.①普朗克②牛顿③爱因斯坦 |
D.①牛顿②普朗克③伽利略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