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19日,新华社重新编发了邓小平20年前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指出,“港人治港”必须“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篇文章体现了的重要政策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一国两制” |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D.港人治港 |
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 )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 B.海峡两岸居民已经实现了自由来往 |
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 |
如果你有亲人在台湾,能当面相见、解除思念之苦的时间最早应是
A.1986年 | B.1987年 | C.1988年 | D.1989年 |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
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
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
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 B.经济特区的设立 |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
图中蒋介石虽然面带笑意,但心情并不愉快。1958年10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因“金门炮战”发生,专程与蒋会谈。会谈中,杜勒斯又一次迫使蒋介石接受“划峡而治”的方案,蒋大发雷霆,断然拒绝了杜勒斯的方案。据此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美国想制造“两个中国” |
B.蒋介石不主张“台独” |
C.美国实行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 |
D.蒋介石拒绝与美国保持外交关系 |
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A.经济特区 | B.“九二共识” |
C.特别行政区 | D.澳门回归 |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
B.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
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确的理解是( )
A.澳门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方针的首次成功运用 |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C.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
D.“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
C.“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
D.“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
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下面对“共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B.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 |
C.两岸实行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
D.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 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 |
根据中国国情, 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