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还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材料二:19世纪末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大规模农民运动,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抚而用之”的策略。
材料三: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此次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那些大事?
(2)材料一、材料二斗争的主要对象分别是谁?
(3)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补单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页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有何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⑴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⑶据材料三说明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今年日本政府公然搞钓鱼岛“国有化”,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又一次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日关系的高度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4年,日本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清朝和日本谈判,签了《北京专条》。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所以,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陈景彦《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评论家讲的“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的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日本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实际行动及影响?
材料二: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的市长当着到访的中国代表团的面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讽刺的是南京与名古屋从1978年建立了姐妹市至今,34年的情谊也因为他一人的话,为之中断。南京市政府决定,暂停两市的官方交往。                ——引自凤凰网
材料三:2007年8月15日,日本铭心会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2010年12月19日,大阪三重县首府津市放映了《南京,被割裂的记忆》。这由63岁的松冈环把22年中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
——引自新浪网
(2)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官方交往”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
材料四:日本对中国的一系列行为,我们也没必要去奉陪日本,对钓鱼岛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争夺,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了,中国现在仍然是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就是你要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引自凤凰网
(3)材料中“没必要去奉陪”反映了中国什么外交立场?十八大重申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2)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3)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是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也只在隐隐作痛。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的时候,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口上撒盐。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甚至以咄咄逼人的态势挑起中日矛盾:靖国神社、教科书上、钓鱼岛、潜在的核武器……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让我们久久不能遗忘和释怀。 ——引自天涯论坛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1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2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当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德国在世界人民赢得了尊重,全德国人民站了起来。尤其是法国,与德国更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然而如今的日本依然无法正视历史,中日关系渐行渐远。阅读材料二,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如果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你想对日本政府说些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
——胡适《四十自述》
材料二   严复在特定的时期宣扬过的思想并不能成为对其一生评价的借口。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其终生执著的信念就是“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不附势、不逐流,认定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出路。
——陈于武《重新认识严复的自由主义者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演论》“风行到全国”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思想主张,并指出陈于武归纳人物思想和评价人物思想的基本方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盂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是一种“内源式”的启蒙。并指出导致近代中国启蒙具有“外源式、突变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西方可资利用的“现代性的传统资源”的具体内容?并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遭遇“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中,“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 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解析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杜鲁门回忆录:(1945年5月)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乃至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想要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因此我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材料四 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中原、华中等4个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二线转运民工130万,后方临时民工391万。这些支援解放军作战的百姓携带着22万副担架,88万辆运输粮食、弹药等各种物资的大车和小车。徐向前的部队打运城,久攻不下,方圆百里的百姓把自己家的门板卸下来给解放军做攻城用的掩体,卸下的门板竟达17万块之多。……那时中国的老百姓说:“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送到咱队伍上。”
——王树增《解放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3)根据材料三,对于中国当时的国内局势,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对此你有何看法?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什么力量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论文。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9分)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2)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 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 从政治上讲, 是贵族政治的衰落, 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 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摘编自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
材料三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政治混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韩非有关“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变革”在政治方面的反映。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