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上的中日、中美、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占有可能影响世界局势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种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1)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哪部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材料三: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四: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订购了不少于36亿美元的军事及后勤物资。此外,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持日本经济。据统计,仅1954~1958年年间,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援助就达4.66亿美元。
----《世界近代现代史》(人教版下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材料四和材料三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注:此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比例大于100%
——引自《201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研究报告》
(4)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多少年?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主要因素。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2分)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2分)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2分)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1分)“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1分)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2分)
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4)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
材料五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5)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2分)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博,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 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 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材料四 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周恩来书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和特点。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4)材料四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题写这一口号?
(5)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近代)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材料二: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对全球化,材料一弗兰克持什么观点? 并结合近代欧洲相关史实分析作者观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你认为这一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 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4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4)1972年代表日本政府访问中国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谁?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近代英国与德国政治体制比较表》
|
英国 |
德国 |
国家元首的权力 |
国王“统而不治” |
① |
政府产生方式 |
② |
皇帝任命 |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
③ |
宰(首)相、议会对皇帝负责 |
政治体制 |
④ |
下列图片情景分别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与图片情景相关的两次战争对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影响有何不同?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
(2)根据上述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和7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台湾政策有何不同?这一变化反映出该时期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盂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是一种“内源式”的启蒙。并指出导致近代中国启蒙具有“外源式、突变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西方可资利用的“现代性的传统资源”的具体内容?并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遭遇“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中,“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 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
材料解析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杜鲁门回忆录:(1945年5月)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乃至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想要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因此我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材料四 淮海战役期间,山东、中原、华中等4个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543万,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二线转运民工130万,后方临时民工391万。这些支援解放军作战的百姓携带着22万副担架,88万辆运输粮食、弹药等各种物资的大车和小车。徐向前的部队打运城,久攻不下,方圆百里的百姓把自己家的门板卸下来给解放军做攻城用的掩体,卸下的门板竟达17万块之多。……那时中国的老百姓说:“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送到咱队伍上。”
——王树增《解放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3)根据材料三,对于中国当时的国内局势,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对此你有何看法?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什么力量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论文。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9分)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2)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10分)
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 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 从政治上讲, 是贵族政治的衰落, 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 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摘编自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
材料三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政治混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韩非有关“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变革”在政治方面的反映。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