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

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善良政体”的追求在东西方异曲同工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663)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学校作用的认识,并概括他与孟德斯鸠相似的思想倾向。
材料二 近代志士仁人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新文化初期,李大钊说:“夫代议政治,虽起于阶级斗争,而以经久之历验,遂葆有绝美之精神。”“吾人于此,其当鼓勇奋力,以趋从此时代之精神,而求此适宜之政治也。”……1919年春天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对西方的失望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另外的方向。李大钊宣布“在别的资本主义盛行的国家,他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工具去打倒资本家阶级;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陈先初《五四时期国人理想社会模式的转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初
“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苏联就是光提工业化,把农业丢了。”“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唐洲雁《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
(3)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变化趋势,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历史经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曾经历了一个由衰落到独立富强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衰败的中国
材料一 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二、探索的中国
材料二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材料三 中共三中全会政策的“进化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关键词
拨乱反正、邓小平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
十二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关键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走向城市、商品经济

 

十四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市场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收入分配
十八届三中全会
重点议题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关键词
市场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转变职能、城乡一体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概括那时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对以后的中国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革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指出以上中共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实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在实施新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 实施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的计划,牵涉到7个州,要求所有有关州、县、市、镇当局及各种各样机构协调合作,国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最适宜机构;……因此, “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刘绪贻《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 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体制创新上的主要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了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
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
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
—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是指在一个长时段中,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机制、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内涵。
材料二  15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是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是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并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时期,是欧洲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过渡时期。
——蒲国良《欧洲近代史视角下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5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的推动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其作用。
材料三  1978年至今,(新)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了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等,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同步并行、相互交织,涉及社会所有构成要素系统的相应变化与调整。
——郑杭生《中国和西方社会转型显著的不同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什么特点?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豪华家族购置多于他们所需要的厨房用具,以增加其快乐,那是荒谬的。同样,要一个国家转入或保存多于它所需要的金银,以增加国家收入,也是荒谬的。出资那么多的金银购买那不必要的物品,也必然会减少其他用于衣食住行和维护人民生计的财富。一切特意和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透明、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建立起来。每个人只要他不违背正义的法律,就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来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使用之最适合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入错误。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摘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17课
材料三  改革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年的120种减少到目前的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摘自《瞭望》1999年第39期

——根据《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1993)》资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运行的概况及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6分)指出材料二与三在经济运行方式上有何异同?(3分)
(2)综合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中经济政策的调整说明了什么问题?简析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经济思想或政策调整的历史必然性。 (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完成: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6分)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8分)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款式”等 “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
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

① 国有企业改革 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③ 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 ④ 国家加强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是

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的是1950-1985年间我国

A.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B.外贸总额发展变化过程
C.科技人才数量变化历程 D.文艺作品出版总数情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