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2011年达5397.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4.8%。与这一成就的取得直接相关的对外政策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逐渐分离 |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逐步扩大各类企业的自主权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巩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 |
某校研究小组制作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的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改革的硕果”等并列的栏目,请你帮助再续一个同层次的栏目,最合适的标题是
A.重返联合国的风雨 | B.思想解放的历程 |
C.世贸组织的接纳 | D.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 B.人民公社化时代 |
C.计划经济时代 | D.市场经济时代 |
中共十四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一贡献主要表现在
A.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B.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C.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说明宋代和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是如何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2009年,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下图所示是1992年3月26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位置的一篇通讯报道的标题,与其内容最为相符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历史性转折 |
B.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
C.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l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
年均增长率(%) |
1953~1957年 |
4.5 |
1958~1962年 |
4.3 |
1963~1965年 |
11.1 |
1966~1970年 |
3.9 |
1971~1975年 |
4.0 |
1976~1980年 |
5.1 |
1981~1985年 |
8.1 |
(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2)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
① |
集体企业 |
城乡个体企业 |
外资或中外合资 |
1978 |
77.6 |
22.4 |
|
|
1997 |
25.5 |
39.1 |
17.9 |
18.5 |
(3)材料三中的“①”应该是什么类型企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
B.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C.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的经济急剧衰退 |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阉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引自《京华时报》2013年11月21日
请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
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进展?“八五“小平南巡”发表了重要讲话,概
括这一讲话有何重要意义?
(3)如果要补充材料一,增加“十二五”的主题词,可以用材料二里的什么词?
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三大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
B.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部分内容 |
C.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内容 |
D.邓小平改革开放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下表显示了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年份 |
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民营企业 |
比重(%) |
比重(%) |
比重(%) |
|
2001 |
42.5 |
50.1 |
7.4 |
2003 |
31.5 |
54.8 |
13.7 |
2007 |
18.5 |
57.1 |
24.4 |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B.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