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看到右边这幅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个图,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
D.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
26年前的山东邹平县还是一个全国性的贫困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全国的百强县,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303亿元,利税28.7亿元,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C.对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些谈话( )
A.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
B.确定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针 |
C.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D.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 |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初步改变人们这一传统观念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 B.“视察南方谈话” |
C.中共十四大 | D.中共十五大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 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下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1992—1997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 |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
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撩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的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方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A.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
B.明确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
C.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邓小平南方讲话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的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收录的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制 | 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④②①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③ | D.②①④③ |
“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国有企业改革 |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