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四大被外电评论为“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作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决策 |
B.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
C.决定以上海浦东为新的对外开放区 |
D.调整了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
2013年5月27日,一场名为“追寻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3000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下列物件与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个人电脑 | B.长袍马褂 | C.粮票、布票 | D.移动电话 |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八大” | B.十一届三中全会 |
C.“十四大” | D.“十五大” |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D.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问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
③中共十四大召开 ④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D.经济形态由农业过变成了工业国 |
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口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5.9%和2.7%。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年(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C.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D.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 |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 B.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
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往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