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
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又称城市化,是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
B.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
C.建国后,我国的城镇化进展顺利 |
D.我国城镇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 |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 B.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中共十三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六大 |
如图,根据人民币发行简表(见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繁荣、商品经济活跃使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 |
B.第二、三套反映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国民经济困难 |
C.3种分币退出市场说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
D.几套人民币的发行演变见证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发展外向型经济 |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
C.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
‘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D.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
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 |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
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年)至“十五大”(1997年)五个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三步走”和“基本路线”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④① | C.③②①④ | D.②③①④ |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 中共十三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和缩影。从1950年代出现的粮票的取消以及后来股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