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阶段,概括巴西和中国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相似之处(6分)。简述巴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
观察下图,我国GDP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C.城市化速度加快 | D.改革开放 |
中国的改革突破了过去将某些做法、提法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这样的突破有
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③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表 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但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是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上海间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并指出图与表的内在关系。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趋向?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不要轻率地否定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在刚刚起步时的艰难探索。对这段艰难而光辉的历史,和创造了这段历史的我们的前辈,我们永远充满敬意。”
——《瞭望新闻周刊》改革开放特别报道
材料二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伟大历史转折,将新中国60年分为前后两个30年。在前一个30年里,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后一个30年中,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8月13日文章:新中国60年基调评说
材料三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陆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世界的经济排名不断跃进。其GDP在2000年超过意大利,2005~2007年连续三年超越法、英、德,仅次于美日,成为全球第三,2010年,中国又超越日本,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台湾《经济日报》中国GDP超越日本的迷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在刚刚起步时(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主要成就有哪些?
(2)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之间有何关系?第二个30年主要成就有哪些?
(3)进入21世纪以来,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能够加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材料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各举一例说明在“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八五”计划期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认识?
对比下面两幅分别摄于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的图片,其中对此正确分析的是
①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②反映了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的体现 ④是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提高的体现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图EF段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
B.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 )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
C.城乡差别的消失 |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引自《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年)》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二十一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时英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怎样的世界地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1842―1860年和1957-1976年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具体史实指的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 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2分)
CCTV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你认为六集的主题先后顺序应是
A.峥嵘岁月千年局变中国新生伟大转折继往开来世纪跨越 |
B.峥嵘岁月伟大转折千年局变中国新生继往开来世纪跨越 |
C.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 |
D.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伟大转折中国新生世纪跨越继往开来 |
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图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 | B.图二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 |
C.图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商品供应充足 | D.图片说明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