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夜,大批美国青少年云集在公园里,翘首以待歌星来演唱他们熟悉的乡村音乐。但大出所料,台上的歌星和他身后的两个乐手,奉献给歌迷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音乐,即不属于黑人音乐,也不是纯粹的白人音乐,即非流行音乐,亦非乡村音乐。歌迷们愣了片刻后,突然间发出狂野的欢呼。”下列对这位歌星所属音乐流派特点的评述,错误的是( )
A.这一流派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 |
B.运用电子音响,节奏感强,音乐震耳欲聋 |
C.表达了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深受青年人喜爱 |
D.有人称赞它有时代气息,有人则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 |
1956年,美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有四样东西”,这四样东西除了家庭、教堂和学校外,还有( )
A.电影 | B.报纸 |
C.电视 | D.互联网 |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
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为此我们可以认为( )
A.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 |
B.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
C.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越显突出 |
D.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 |
某作曲家声称:“我所创造的音乐,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是来自人们灵魂底脚的律动。”他要使“听者不仅能感受到心灵的创伤,还能逐渐去弥合那种创伤。”下列作品中,与此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是( )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 B.《老人与海》 |
C.《悲怆进行曲》 |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我国电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是由媒材决定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电影的本体是由这种“机器”提供的“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下列影片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当初被称为“破玩意儿”的黑匣子,现在没有什么媒体比它更引人注目,它作为家庭和整个世界联系的纽带,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材料中的“它”是指
A.电视 | B.电影 | C.摇滚 | D.动漫 |
某中学的一门选修课的介绍有如下内容:“卢米埃尔兄弟”、“默片时代”、“《爵士歌手》”、“好莱坞”。这门选修课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A.《改变世界的计算机》 | B.《音乐的变奏》 |
C.《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 D.《电视与当代生活》 |
一部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片断:“电视台记者乘坐火车前往英国采访达尔文(1809—1882年),达尔文详细介绍了他撰写《物种起源》的经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采访结束后,记者把采访过程拍摄下来,并制成了电影”。此片断说明( )
A.达尔文是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人 |
B.小说反映的是第一手材料 |
C.该小说的描述属历史的真实再现 |
D.小说作者不了解历史 |
电视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下面情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上的是
①直播贝多芬演奏英雄交响曲的场面
②播放毕加索美术作品现场拍卖会的新闻
③访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④放映改编自拜伦《唐璜》的电影作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初、家境较殷实的英国人可能( )
①坐飞机去德国欣赏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 ②乘轮船去法国观看印象派画展
③去电影院观看卓别林主演的无声电影 ④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由于中老年观众减少,渐以年轻人为主,美国好莱坞转而关注青年一代,1969年到1970年,斥巨资制作发行了几部以青年为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关注社会上那些反对现行体制的持不同政见者,尤其对学生起义和校园骚乱的题材感兴趣。”对材料所示现象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当时美国电影遭遇电视的强烈挑战,造成观众分流 |
B.反叛、反主流的现代主义在当时盛行 |
C.美国在越战中越陷越深,反战群体变得越来越激进 |
D.福利减少和就业困难,持不同政见者增多 |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当时全世界有6亿多民众能够同时见证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们是
A.通过广播收听报道 | B.在电影院观看纪录片 |
C.通过电视观看直播 | D.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