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13分)
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 “存天理,灭人欲。” 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指出一处错误并改正得1分,仅指出错误不得分)并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哪些方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说明孟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三,说明董仲舒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6分)并指出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秦人知农弃桑,衣源未开,利缺其半。况今生平日久,生齿益繁,仍守一耕,治生无增,岁计无加,诸凡之费,皆取给于此,所以衣食两艰,丰凶并困。……(桑树)无论墙下路旁,垄畔田边,悉皆种植;既不侵地,又不妨农,旷土皆化为锦绣之资。
——清·杨岫《豳风广义》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朝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杨岫建议采取哪些措施?
战国时期已有思想家从人性的观察中引出了后来被称之为法制主义的思路。……他们认为,仅仅希望凭借人性自觉来维持社会秩序,显然是缘木求鱼,所以他们主张一面要有“法”来控制秩序,一面要禁止雕文刻镂和锦绣纂组,以杜绝对人欲的诱惑。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阐释战国时期“法制主义思路”的主张及实践。
现代社会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早在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依据材料,说明黄宗羲思想主张中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三大革命”。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指出是哪三个阶段,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困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样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院内供给的食物很少,劳动极其繁重,而且院内实行夫妻子女分居的隔离制度,居住条件也很恶劣,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
——据郭家宏、唐艳《1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如何评价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新济贫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和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理论上的贡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三、其次为民权。故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行使其复决权。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在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有哪些体现?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1)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一,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三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二、三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材料四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 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梦想,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
观点
荀子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
我不也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4分)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2分)
材料二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2)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
材料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父止(只是)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固定的地位),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再答常乃德(古文与孔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
(2)分别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指出其理论依据。
(3)据材料四,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价值作出了怎样的评论?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评论的合理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l5分)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确和规蓖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图形成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图,出现了“礼蹦乐怀”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材料二 张岂之主蝙的《中国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年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年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体现的共同民主原则。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君道》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
——叶士奇《草木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的特点。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治国的基本原则,简析其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认为,中国近代国家有四个特点:……(三)尊法律、重制度,而不偏赖人伦道德以为治。(四)扩充人民之参政权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