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高中历史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复礼”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
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A.天人合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   )

A.以人为本的思想 B.无为的思想
C.以理服人的思想 D.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重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所处春秋时期,政治纷乱,王权倾颓,各阶级剧烈变动,社会风气礼乐崩坏,道德沦丧。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糜的风气不断滋长,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以道德教育作为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在知识与情感之间,孔子与苏格拉底有不同的选择,孔子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仁具有重仁轻智的倾向,而苏格拉底以知识为基础的善则崇尚智慧、知识,强调对人、对事、对善德的真知。
——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对肉体诱惑的抵抗……并非是要反对理性地获得财富,而是反对非理性地使用财富。”
“人只是财富的受托者,这些财富是经由上帝的荣耀才被给予人,他占有财富越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的努力来增加财富。”
材料三:严复认为要挽救国家、摆脱危亡,只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新民德”就是改革传统道德,用西方新道德来提高国人素养,只有以“自由平等为本”,才能改造旧道德,树立新道德。就树立新道德,他谈到:“吾国一切之弊,皆可自贫以求其因,……问何作伪而售欺,贫也。疠疫之所以流行,盗贼之所以充斥,官吏之所以贪婪……举贫之为患而已矣。……惟能疗贫,而后有强之可议也,而后于民力、民智、民德可徐及也。”
——摘编自杨玉荣《中西伦理思想在近代的冲突与交融》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提倡道德教育的相似背景。并提出两者道德教育观的不同之处
(2)材料二反映近代哪位思想家的什么观点,指出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新民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提倡“新民德”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2015年学术界提出了“国学也是生产力”的观点。自从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以后,如何处理民众、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东西方众多学者都进行过相关思考。阅读材料并回答:
主题一 为政

(1)分别指出材料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各自主张的背景。
主题二 孔教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李贽和伏尔泰对“孔教”的态度及其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这一主张来自(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