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高中历史

“孔子象征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刘海霞说:“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这说明:
①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②儒家思想浸透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情感之中
③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④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都存在着与官学相对而言的私学,全部时间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
材料二 南宋时期书院的复兴,理学士大夫承担着“讲道”、“传道”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书院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南宋前期是理学书院的开创期,……这一时期书院规模较小,制度化的程度较低。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理学书院声势浩大,与北宋对立,形成了南宋的四大书院……它们全是理学门人所建。南宋后期是书院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理学书院教育模式被官方所采纳,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教育组成部分,书院教师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任,且一般由官员全权管理,反映了政府对于教育及思想舆论的控制。书院如同官学,千院一面,主要以讲授科举时文为主。真正坚持讲学,追求学术研究的反而是那些士人创立的私立书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试分析“稷下学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内容,试分析南宋书院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注重修养 B.强调等级
C.主张民主 D.关注人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李贽 C.朱熹 D.王阳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张问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
——《中国古代教育史》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我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2010年6月19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出席了维多利亚大学成立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习近平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建立孔子学院,对于增进各国人民同中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心灵沟通,都是必要的。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时期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汉代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新的历史时期下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荀子在《解蔽篇》中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出现材料中“百家异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处于分裂局面
B.社会出现急剧转型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各诸侯国混战不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C.“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温家宝总理曾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此语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古代先哲中首次明确提出类似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下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是(     )

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当代历史学者讨论历史上“焚书”事件出现的时间,指出:根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当局为了推行变法,下令“燔《诗》、《书》并修明法令”,以打击儒家的复古思想。当局还下令禁止任何人透过关系请托,更禁止游说求官的行为。我们如何理解史家讨论的主题(    )。

A.文中提及打击儒家复古思想,点出此为晋文公成就霸业时
B.史家引用《韩非子》,欲说明战国时期已有燔烧书籍之举
C.文中讨论焚书、坑儒之事,用以证明这应是秦始皇的作为
D.史家谈及修明法令,属于变法改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定位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人类精神觉醒”就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式(批判式、辨证式)、道德的方式(强烈的社会意识、自我约束)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