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高中历史

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
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

A.使儒家学说引领学术潮流 B.与学术下移同步进行
C.普遍重视礼乐的规范作用 D.导致中国社会的分裂动荡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法家的观点往往与儒家针锋相对,下列主张是法家思想的是

A.性善论 B.依法治国 C.性恶论 D.以德治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① “仁”的学说   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有教无类”    ④ “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17世纪儒家文化西传的主要载体是

A.“四书五经”西译本 B.孔子传记 C.《利玛窦中国札记》 D.《风俗论》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国各大影院都在放映的《孔子》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胡枚导演正是想通过拍摄《孔子》,“来提升大众对于孔子和孔子文化的关注”。 你认为在现代与传统的张力下,孔子的现代价值在于他强调的思想观点是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言必信,行必果”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是孔子杏坛讲学图,图中的学生接受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①仁者爱人 ②制天命而用之 ③学思结合 ④兼爱、非攻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古代文明更具连续性。造成这种状况的最重要因素是

A.地理上与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 B.庞大无比的人口
C.古老悠久的书面表达语言 D.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

A.韩非子的主张 B.荀子的主张 C.孟子的主张 D.墨子的主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